美食、美膳、美味,震撼味蕾;名店、名厨、名气,闪耀成都。3月2日记者从成都市商务局获悉,为创造新供给,引领新消费,推动餐饮行业恢复发展,“2023成都名厨名店遴选”经自主报名、各区(市)县商务主管部门评选推荐、市上组织专家遴选,现已评选出2023“成都名店”101家、“成都名厨”71位。
什么才能代表真正的川菜?谁又能代表川菜的未来?参赛的川菜企业摩拳擦掌,都想用实力证明自己。而这场有官方背景的评选,也将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令消费活力有效释放,而市商务局还希望,依托这批“川菜”这些“名厨”,以大运会举办为契机,做强城市消费品牌,提升国际美食之都影响力和美誉度。
创新供给动能
以“名店”“名厨”遴选推动餐饮消费市场快速恢复
荣乐园、孔干饭、松云泽、蒙氏叫花鸡、明婷饭店……成都从专业工龄、职业资格、行业影响、行业贡献等方面对厨师进行量化考评,从年营业额、特色菜品、技术团队、品牌化发展、连锁化发展、数字化发展、供应链完善、规范经营管理和社会美誉度等方面对餐厅综合评定,最终评选出了新一批“名店”“名厨”。
“现在大家吃饭都要挑地方,这挑的不仅仅是口味,还有环境。美味的食物加上有趣的环境才是外出用餐的理想选择。”消费者刘裕告诉记者。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到实体餐饮店用餐时,不仅会考虑满足味蕾的需求,还讲究用餐环境的氛围感,最后还要拍照分享到社交平台。也正是消费者既挑食又挑环境的餐饮消费诉求,正在从多方面改变着实体餐饮店,也更影响着城市餐饮业发展。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以来,成都消费市场快速恢复,商圈消费活力逐步提升,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不断持续,这更加坚定了推动餐饮消费取得新成效的底气。而成都市两会上也传递出信号——今年将提升消费场景,差异化打造春熙路、交子公园等核心商圈,新引进首店500家以上,打造示范性和特色消费场景16个,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力争社消零总额实现8%以上增长。
“‘名店’‘名厨’系列评选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挖掘了成都特色美食资源,弘扬了成都特色美食文化,激发了餐饮业比拼赶超竞争意识,提升了行业职业技能水平,为城市餐饮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成都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看来,供需“两端”共同发力促进消费仍是餐饮行业的重点工作,今年成都将以“寻味、品味、回味”为主线,实施领军企业培育、美食地标塑造、美食品牌提升、美食产业创新、美食文化传播、美食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六大工程”,不断提升国际美食之都美誉度和影响力,力争全市实现餐饮收入超过1600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
“三店齐发”探寻“最成都”
发挥节会对消费的撬动作用
7月28日至8月8日,第三十一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以下称:成都大运会)将在四川成都举行。目前相关筹备工作已全面进入冲刺阶段,一届独具中国特色、时代气息、青春风采的国际体育盛会即将与我们见面。而成都市两会,成都大运会更是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强调,举全市之力高标准办好成都大运会。其中提到,坚持办赛、营城、兴业、惠民,最大程度放大赛事综合效应,让大运场馆、大运文化、大运精神造福全市人民。
“今年3月,第三届中华美食荟将在成都举办,促进餐饮产业与重大结会的有机结合,多维度打造美食消费新场景是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称,“在做好中华美食荟筹办的同事,按照以大运会举办为契机,整体提升城市消费环境,做强城市消费品牌工作要求,市商务局积极与大运会执委会办公室、大运村部、外联部、保障部及市级相关部门沟通联系,正着手有针对性地谋划消费营城工作。”
回顾过去,东京奥运会在全球捧红了日本寿司,汉城奥运会让韩国的泡菜闻名世界……显然,世界性的重要赛事,不仅是体育领域的大较量,也是一场美食“大比武”。
如何把握好大运会举办契机,提升成都国际美食之都的影响力?上述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主力商圈、特色街区、大型商业综合体及购物中心为载体,聚焦2568家首店、21家中华老字号、38家四川老字号、300家特色小店,“三店”齐发,发挥节会对消费的撬动作用,并以精品消费点位、迎大运促消费活动、主题消费场景打造为抓手,做热会前消费氛围,带动会中消费体验升级,留住会后消费热潮,营造烟火气与国际范并存的消费氛围。
此外,还将臻选一批满足多层次多元化消费需求的品牌首店、历史名店、特色小店,联动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等广泛发动市场主体参与,精心策划和组织,做靓店招店牌设计,推动门店形象升级,增加多语种导购标识和智能翻译,植入大运主题元素,扮靓商业服务空间,努力提供臻致消费体验,引导国内外嘉宾多维度、全方位、零距离畅享巴适安逸成都生活。
2023成都名店名单(排名按报名编号)
2023名厨名单(排名按报名编号)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孟浩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