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记者 李秋怡 程文雯
7月31日,时针划过零点。成都市12345热线接听中心灯火通明。
这里是成都城市服务“总客服”。7月15日15时至31日18时,12345热线平台共受理市民来电来信687921个,其中涉疫情来电来信412461个,占受理总量的59.9%。
一个个来电来信,成为民声民意的感知器;一件件烦心事的化解与处置,都在争取市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汇聚成同心抗疫的暖流。
每个来电来信,都是民声民意
“求助!成华区仙韵一路青秀未遮山小区居民反映急需做阑尾炎手术。”7月29日上午9时许,成都市网络理政办公室,成都12345热线数据分析平台上弹出一则信息。
青秀未遮山小区位于府青路街道,由于加强社会面管控,附近医院不能手术。“病情来得急,打了120,医院说暂时做不了手术。”着急之下的彭先生打通了12345。
电话拨通的一刻,一场接力已经开始:接线员立刻将信息上报系统;12345热线疫情防控工作专班迅速处置,通知成华区工作人员找到彭先生了解详细情况;联系成都市卫健委,紧急协调医院处置就诊问题。
成都市12345热线接听中心
“过程中工作人员给我打过好几个电话,询问就医情况。”当天,彭先生在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顺利就诊并完成手术。“现在身体正在恢复,很感谢他们的帮助。”
“成华区全域交通管制,私家车能否进入封闭区域?”“店里食材都备好了,直接停业就烂掉了,能不能继续为风控区里的居民提供外卖服务?”“从成华区外返回,我还能进入居住的小区吗?”……几天来,接线员李珊在电话里接听到不少急切的询问。
7月29日0点至24点,12345热线平台受理的涉及疫情来电来信就有49800件,占受理总量的74%。“每一通电话背后都是老百姓的急难愁盼,每一次排忧解难,群众对疫情防控的支持和配合就多一分。”成都市网络理政办相关负责人说。
7月31日10时46分,李珊接到一通“意外”的电话,一位成华区居民专门来电感谢疫情防控人员和志愿者,说有力量、有决心配合做好防控,一起战胜疫情。“特别暖,能感受到电话那头,市民对城市的支持和喜爱。”
梳理共性个性,辅助决策治理
7月30日14点30分,有一位市民向12345热线投诉,在社区领到的蔬菜腐烂了。接到投诉后,工作人员立即与来电市民核实,原来领到的辣椒等蔬菜被挤压破损。“我们立刻通知成华区在发放蔬菜时注意类似问题,做好沟通解释,避免误会,也争取更大的理解支持。”
事件背后,是最根本的民生问题。成都市网络理政办立刻梳理热线中市民反映的物资供应问题,研究风险点,防患于未然。很快,一份反映物资供应问题的具体点位清单送到决策者手中。
成都市12345热线接听中心
“12345是社情民意汇集的大平台,它既是人民群众反映问题最便捷的渠道,也是党委政府服务人民的好助手。”成都市网络理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搜集到的线索,还可以梳理共性问题,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辅助。
在这次抗疫期间,每位接线员手边都有一张思维导图,条理清晰地列出成华区全面加强社会面管控的各项政策。“通告发出那天晚上,我们第一时间梳理政策,培训接线员,及时为市民群众答疑。”
倾听,更要分析。成都市网络理政办对收集到的信息及时整合研究,突出问题导向,每小时向决策者呈送一份专报。
对市民关心的问题及时进行答疑解惑。7月30日,一篇《成华区疫情防控热点问题答疑》的文章在成都市民的朋友圈刷屏:宝宝已足月的孕产妇做产检怎么办?是否可以坐地铁到成都东客站?到成都东客站乘车或在站内换乘健康码是否会被赋黄码?成华区范围内写字楼能否进入?……每一个问题,其实都是市民通过12345反映的现实难题。
“安排有序、及时答疑。”“及时回应了市民群众,点赞!”“为成都,莫得事,加油!”市民在网上表达支持与理解。
更多信任不断汇聚。“7月29日,我们发现网络上流传出锦江区可能全面加强社会面管控的消息,很快,接到的咨询电话越来越多。”成都市网络理政办立刻研究并要求接线员给出明确回复,给群众吃下“定心丸”。
这场成都和新冠肺炎疫情的“正面交锋”还在继续,记者在成都12345热线数据分析平台上看到,群众来电来信中,涉及疫情防控的咨询、求助、投诉等信息不断显示。
“对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广大市民群众的期盼,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足。有些市民对我们的办理工作还不够满意,有些市民对我们的服务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意见,我们要继续努力改进工作,把市民反映的问题办得更快、更好、更实。”成都市网络理政办相关负责人说道。
(成都市网络理政办供图)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