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德阳市中江县挂面村的油葵正值花期,每天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一缕缕洁白的挂面如丝如瀑般从木架垂落,与花海“相望”,随风轻扬。延续千年的手工挂面技艺曾是村民谋生的“老手艺”,如今却成为滋养乡风文明、激活乡村振兴的“金钥匙”。中江挂面村以非遗为突破口,以创造“特色鲜明、宜居宜业、宜游乐活”的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探索出一条文化传承与乡风文明相融相促、共生共荣的崭新路径。

中江县挂面村 供图 中江县委宣传部
一碗面的传承创新
过去,“有儿莫学挂面匠,有女莫嫁挂面郎”的辛酸民谣道尽挂面匠人的艰辛与行业式微的无奈。为破解人才外流、技艺失传的困境,中江县打出“组合拳”:政府出台扶持政策,村里成立“挂面技艺传习所”,将口传心授的制作流程标准化、系统化,构建“传习所+农户+合作社”的三级传承网络。这一举措吸引年轻人返乡创业。目前,全村已培养非遗传承人50余名、生产户80余户,实现技艺从家庭“独享”到社区“共传”的转变,形成老中青结合的传承梯队,守住乡村的“根”与“魂”。

中江挂面 供图 中江县委宣传部
有了传承,更需市场认可。挂面村深挖手工挂面“洁、白、细、柔、空”的五绝特点和“5次发酵、18道工序”的匠心工艺,精心打造“5518”区域公共品牌。这一品牌战略使挂面从农家散装货,升级为有身份、有故事的“文化礼品”。村民刘然的作坊年销售额从5万元跃升至15万元。他感慨道:“以前做面只为养家糊口,现在品牌赋能,游客抢着买。”如今,“5518”手工挂面不仅畅销全国,更走向世界,品牌估值超5亿元,完成从“一粒麦”到“一碗面”的价值飞跃,极大地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和产业自豪感。
特色产业的终极目标是惠及于民。挂面村推行“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订单小麦种植3000亩,保障原料品质。更巧妙的是发展“前店后厂”模式,游客在观摩制作过程后直接购买,实现产品从“论斤卖”到“论体验卖”的升级。村民刘大姐喜上眉梢:“以前埋头苦干一天挣几十元,现在游客边看边买,一天能卖几百斤。”2024年,全村挂面产量达200万公斤,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文化价值实实在在地转化为民生实惠。

中江挂面 供图 中江县委宣传部
一幅画的宜居美景
良好的生活环境是乡风文明的载体和体现。挂面村不仅注重产业发展,更将文化元素融入人居环境提升,实现从“面子”到“里子”的全面美化、净化,让村庄成为有温度、有底蕴、令人向往的宜居家园。
挂面村实施“微改造、精提升”策略,在完整保留43户传统院落格局肌理的基础上,巧妙将挂面元素融入民居巷道、景观小品和公共空间。漫步村中,随处可见以挂面为灵感的设计,既保留了村庄原有的生活烟火气,又营造出“推窗见景、出门入画”的意境。通过建设“5518工坊”、民俗文化街和“520”高地景观节点,挂面村形成“文化+自然”双IP格局,村庄整体风貌实现质的飞跃,先后入选“天府文旅IP项目库”,荣获全国“百佳公共文化空间奖”,宜居性大幅提升。
宜居环境的维护离不开有效的治理。挂面村创新推行文明实践积分制,将挂面技艺传习、环境卫生维护、移风易俗、志愿服务等纳入积分管理。村民通过参与活动获得积分,既可兑换物品,更是荣誉的象征。这套制度将抽象的乡风文明具体化、可量化,用“小积分”激活乡村治理的“大效能”。2023年以来,全村开展积分兑换120余场,参与者超3000人次,人人参与、户户争先的良好氛围日益浓厚,文明乡风浸润心田。

中江县挂面村 供图 中江县委宣传部
一场游的文旅融合
在特色产业和宜居环境的基础上,挂面村进一步拓展乡村功能,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新空间,使村庄从单一的生产生活空间升级为充满活力的宜游之地,让乡风文明在互动传播中焕发新的光彩。
挂面村推动工农文旅深度融合,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游客可体验挂面制作,入住传统民宿,品尝特色面宴。“前店后厂、下店上宿”模式将文化体验融入旅游全流程。“千年一面·中江见面”系列活动累计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挂面村创新“党支部+国企+民企+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设置“乡村CEO+共富合伙人”模式。村民通过资源入股共享收益,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40万元,入股村民分红16万元,实现发展成果人人共享。
中江挂面村以“特色”产业铸就发展之魂,以“宜居”环境塑造生活之美,以“宜游”业态激发乡村之活,最终落脚于“乡风文明”这一乡村振兴的灵魂。通过一碗小小的挂面,挂面村不仅实现产业的振兴、环境的蝶变,更重塑村民的文化自信,激发内生治理动力,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挂面村的故事证明,当传统与现代交融,当文化与产业共舞,当环境与人心同美,乡村就能焕发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让文明新风在广袤田野生生不息、劲吹不息。(文 梁潼 王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