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剧作家、杂文家、辞赋家“巴蜀鬼才”魏明伦去世
来源:成都商报  |  2024-05-29 09:54:59

  原标题:著名剧作家、杂文家、辞赋家“巴蜀鬼才”魏明伦去世 遵从本人遗愿,丧事从简,眼角膜捐献

(转载)著名剧作家、杂文家、辞赋家“巴蜀鬼才”魏明伦去世

魏明伦和他最爱的白猫

  28日,记者获悉,中国当代著名剧作家、杂文家、辞赋家魏明伦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5月28日晨在成都去世,享年83岁。

  魏明伦童年唱戏谋生,1950年参加自贡市川剧团演戏,业余自修文学,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剧本《易胆大》《四姑娘》《岁岁重阳》《巴山秀才》《潘金莲》《夕照祁山》《变脸》《中国公主杜兰朵》等,杂文集《巴山鬼话》《魏明伦短文》《魏明伦随笔》等。撰有骈体碑文《会堂赋》《廊桥赋》《牌坊赋》等50余篇在各地立碑。剧本《易胆大》《四姑娘》《巴山秀才》《变脸》等均获全国优秀剧本奖。

  四川省艺术研究院28日发布讣告,在讣告中表示:为尊重本人生前及家属意愿,魏明伦先生逝世后丧事一切从简,不举办追悼会,不接受花圈。魏明伦先生遗体送别仪式定于2024年5月31日上午9时30分在成都市东郊殡仪馆举行。

  “刚刚在华西医院,已经签署了眼角膜捐赠(协议),已经取了眼角膜。”28日中午,记者前往魏明伦家中,魏明伦的儿子魏来告诉记者,将有用的器官捐赠出去,是父亲的遗愿。

  魏来告诉记者,父亲魏明伦一直到发病前都在工作。在病床上曾多次告诉他,他想要创作一部戏,“就叫《麻将》。现在是手稿,但没有完成。敬业,这也是(他)一辈子热爱的事物”。

  本组稿件采写: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毛渝川 蒋庆 邱峻峰

  摄影 刘海韵

  悼念

  “作品长存,文坛永记”

  “老友明伦离去,我心伤悲。”著名作家冯骥才表示:“明伦是戏剧杂文大家,又兼能歌赋,壮美辞章,酣畅文字,精绝戏文,称雄于世。明伦辞世,是当代戏剧和文学界的损失。惟望老兄走好,家人节哀,作品长存,文坛永记。”

  “魏明伦先生是中国重要的剧作家,他的杂文和散文也写得特别好,综合度很高。我对他非常崇敬。”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陈彦表示,“先生的作品都具有丰富性和深刻性,也具有很强的辨识度。在中国剧作家里,他非常有思想,他的作品背后总是传递出非常深刻的思考——对历史的回望、对现实的反思、对生活的洞察,在同时代作家里具有前瞻性和先锋性。他在剧本创作技术上也有独特贡献。”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沈铁梅表示:“魏明伦老师是中国戏曲界最优秀的天才剧作家。他最会写戏,因为演员出身,他太懂得观众的心理,他知道舞台的戏剧性。他的作品都是经久不衰的经典。”

  “魏先生的离去,不仅是四川文化的损失,也是中国戏剧文化的损失。”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告诉记者,“我与魏先生共事很多年。我第一次遇到魏先生,是在我的学生时期。”陈智林回忆,当时学校选了几个学生代表去学习魏先生的作品,“那时候魏先生还很年轻,也很风趣,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魏明伦的老友、作家谭楷说,魏明伦于他是一位非常有趣的朋友,“他高兴起来便会激情十足,我希望后辈能看他的戏剧,研究他的剧本,让他的川剧能一直传承下去。”

  川剧表演艺术家陈巧茹和魏明伦认识多年。2002年,陈巧茹主演川剧《好女人·坏女人》,在当时的戏曲圈引起轰动。剧本是魏明伦取材于德国作家布莱希特的《四川好人》,他将德国人臆想的四川故事,变成了由四川人再创的德国寓言。这出戏,也让陈巧茹荣获“白玉兰”表演奖。“魏老师剧本写得非常好,人很谦和,对我们后辈很照顾。”陈巧茹透露,成都市川剧研究院今年正准备将魏明伦的一部川剧作品搬上舞台,遗憾的是,魏老再也没法看到自己的作品在舞台上呈现了。

  追忆

  没有白活的人

  值得研究的“鬼”

  80岁时,魏明伦曾被问及人生是否还有未完成的愿望,他一听哈哈大笑:“我很满意,我说过自己是没有白活的人,值得研究的鬼。”

  魏明伦的一生,坎坷又传奇:7岁学艺、9岁退学登台,虽只读过两年小学,但文化修养颇深,以川剧《易胆大》闪亮登场,又以《潘金莲》驰骋戏坛。上世纪90年代,当人们停留在他的戏剧创作带来的震撼时,他竟然笔锋陡转,开始杂文、碑赋的创作,且有多篇翘楚之作。

  他是贾平凹心里的“大笔担当”,冯骥才眼中的“三寸椽笔,五短巨人”,是被人们传颂的“巴蜀鬼才”,王蒙评价他:“既有浓厚民族、地方戏曲的传统和积累,又有一种现代意识,新时代的新的思想和观点。”

  魏明伦性格豪爽,正义且仗义,敢言他人不敢之言,敢做他人不敢为之事,“以国家兴亡为胸中雷电,以苍生疾苦为笔底波涛”是他一生的追求,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胆子大

  魏明伦12岁时,有一次,剧院正演出传统川剧《潘金莲》。演出间隙,他在后台翻阅郭沫若的《少年时代》,正读到郭老向他的嫂子表达爱慕之情的片段,忽然间,他向父亲提出了一个奇思:“假如恋嫂的郭沫若遇上爱叔的潘金莲,又当如何?”

  这是何等违背常理的问题!父亲听后怒不可遏,把他揍了一顿。

  但“为‘潘金莲式’的女性‘翻案’”的念头一直留存在魏明伦心里。魏明伦苦吟煎熬了半年,1985年夏天,荒诞川剧《潘金莲》横空出世。在《潘金莲》中,魏明伦不仅为“潘金莲”叫苦唱冤,还大胆地将古典名著、传统戏剧和西方艺术杂糅合并:将施耐庵从坟墓里拉出来,在现代女性、记者吕莎莎的牵引下,将武则天、七品芝麻官、贾宝玉、红娘,甚至安娜·卡列尼娜等人扯在一起,共同参与到潘金莲的短暂人生里,一同去为女性命运呼喊哀叹。

  该剧一出,全国轰动,也得到巴金、吴祖光、萧乾等人的热烈支持。作家陈忠实赞道:“剧坛大家独一声,敢为金莲重塑身。随笔杂谈任挥洒,鬼才鬼话却威雄。”

  “三独精神”

  魏明伦多次对人谈起自己的“三独精神”:“独立思考、独家发现、独特表达,以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和文化活动来回馈社会。”

  1988年,魏明伦连发几篇引起强烈反响的杂文。他认为杂文家是一群有骨气、有尊严的人,“以国家兴亡为胸中雷电,以苍生疾苦为笔底波涛”。

  他对一味吹捧的文章十分不屑,“现在大多数人一写辞赋就歌功颂德,当时也有人以为我也要歌功颂德,但我根本不是”。

编辑:邓超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