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寒意浓浓,走进眉山市仁寿县广袤的田间地头,却充满着生机与希望。从高空俯瞰,满眼黄绿交错的田野与各具特色的民居、宽阔整洁的乡村道路交相辉映,在蓝天的映衬下绘就一幅幅丰收在望的美丽画卷。
近年来,仁寿县以建设天府粮仓丘区示范区为抓手,以粮食生产提质增效为目标,打造“有地、有利、有人、有水、有技”五有粮仓,推动“天府粮仓”真装粮、多装粮、装好粮。
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 供图 仁寿县委宣传部
良田粮用 确保“有地”种粮
仁寿县的农田大多分布于丘陵地带,因此,该县因地制宜,采取田地结合的模式,根据地势确定耕地的类型,同时提前预留农机行驶坡道,以保障建成后的机械化耕作。
仁寿县农业农村局高标准农田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集中连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改变了土地零星分割的状况,推动土地有序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还为进一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过程中,该县还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生态沟渠、道路、林网和塘堰湿地系统,保障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仁寿县还创新推出新型经营主体“一查、二报、三管、四护”高标准农田日常管护机制,农田灌排能力、农机作业能力、耕地生产能力“三力”大幅提升。
融合发展 确保“有利”种粮
从春季到冬季,每个不同的时节,走进位于仁寿县“天府粮仓”核心区,都会邂逅一片不同的“粮”田风景。
乡音梦粮谷是位于“天府粮仓”核心区的一个园中园农业项目基地。该基地面积约2500亩,其中种植粮食1800亩,种植时令蔬菜和水果700亩。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基地开始探索农旅融合模式,创新提供研学服务,打造乡村特色旅游产业新亮点,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目前,依托现有的农业产业,基地已打造农耕文化、自然教育、劳动教育、农业科普、自然实验等系列主题课程,成为集旅游、休闲、亲子、农耕、研学、教育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基地,从多渠道增加收入,也带动周边农民务工增收。
多元组织 确保“有人”种粮
近日,走进仁寿县方家镇水池村的粮食基地,在阳光的照耀下,冬日里,绿油油的麦苗像给大地披上一层绒绒的绿色毛毯。
“这几天正是麦苗防治病的关键时期,趁着天气好,一定要尽快喷撒。”在麦田旁宽敞的产业道路上,年轻的新农人范琨正抢抓晴好天气,组织人员操作无人机,对麦苗撒药。
2016年,响应国家号召,大学生范琨放弃原本稳定的工作返乡创业,当起一名田间新农人,运用科技发展农业,带领本地群众一起科学种田。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范琨当初所承包的那片土地,已建成田块平整、集中连片、节水高效、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的2100亩高标准农田,配套布局完善水网、路网、电网设施,成为仁寿县“天府粮仓”丘区示范区的样板区。
渠系建设现场 供图 仁寿县委宣传部
水网配套 确保“有水”种粮
仁寿县域内河流大多为过境水源,以前,在大春、小春等农业生产最关键时期却适逢10月至次年4月的枯水期,全县农业灌溉用水除雨水外只能依靠黑龙滩水库。
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针对水源问题,仁寿县立足全域整体和水资源配置现状格局,统筹谋划城乡供水网络体系建设,优化水资源均衡配置,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加快备用水源及城乡供水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全力缩小基础设施“硬差距”,促进城乡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
同时,结合实际用水需求,该县推进重点水源建设、饮水巩固提升、灌区渠系改造、“五小”水利整治、节水高效水网“五大工程”,按照“有水整治维修、无水灌排分离、贫瘠成片滴灌”原则,建设提灌站、渠道、“五小水利”,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力争全县粮食生产从“天时地利”到“水旱从人”。
巨型稻蛙立体种植 供图 仁寿县委宣传部
科技创新 确保“有技”种粮
长期以来,仁寿县不断探索,加强科技创新,确保“有技”种粮。
仁寿县健全“专家院所+农技人员+示范基地+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科技创新机制,建成“四基地四中心”,培育高素质农民和职业经理人;研发推广适合丘区耕作的农机装备,大力推广机插机播、无人机植保等技术,整合项目资金,全县配套拖拉机、旋耕机、收割机等机械445台(套)。
同时,该县与四川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成400亩80个品种的粮油品种选育基地;珠嘉镇复制推广巨型稻蛙立体种植;青岗乡试点种植花期较长的油菜品种,拉长花期60天;慈航镇试点种植富硒水稻、低糖水稻和再生稻。
仁寿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依托“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建成“4+N”体系,完成粮油园区专家大院、中科农技协科技小院、博士工作站、市级专家工作站、科技展厅、育秧中心、农事服务中心、烘干中心、仓储中心和100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基地、1000亩标准化红薯基地、1000亩马铃薯基地、500亩种养循环示范基地建设。(文 郭侨 潘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