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四川省召开大型灌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介绍四川6个省直大型灌区的基本情况。2023年,四川省直大型灌区供水量近100亿立方米,其中,向工业、生活、生态供水40余亿立方米,占总供水量45%,多元供水持续增加。
大会明确,2025年前,将全面完成四川省直大型灌区“六化”建设,成功打造都江堰“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灌区榜样,灌区管理机制科学高效,数字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大幅度提升,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全面增强,整体水平走向全国前列;增量灌区“一体化”管理效益充分发挥,全省骨干水网运管水平大提升,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据了解,都江堰、武引、升钟、玉溪河、长葫、青衣江6个省直大型灌区覆盖成都平原、川东北、川南经济区的13个市70个县(市、区),有效灌面、粮食产量、供水人口、供水总量在全省占据重要地位。但一些历史上形成并长期存在的管理体制机制制约着大型灌区发展。
百丈水库溢洪道闸房 供图 四川省水利厅
2021年以来,四川省水利厅党组立足大型灌区历史原因和矛盾问题,着眼长远,系统谋划,以一体化为统揽,以管理体制机制调整为关键,全面实施一体化、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企业化、半军事化“六化”建设,大型灌区由内及外系统性重塑、整体性提升,新优势全面构建、新形象全面树立,彻底打破原有体制的壁垒。
改革以来,原委托代管的黑龙滩、通济堰、武引、升钟、青衣江灌区收归省管、挂牌运行;强化龙泉山灌区三岔水库的过水功能,实现水资源一体化管理。亭子口、向家坝灌区收归省级统一建设、统筹推进。
四川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灌区春灌供水22亿立方米,连续三年实现满栽满插,助力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抗旱输水3亿立方米,抗旱成效显著;都江堰向黑龙滩、通济堰等尾水灌区供水8400余万立方米,较往年增加四成以上;成都大运会期间,都江堰灌区高效供水补水4亿立方米,保障赛事成功举办。同时,四川省大型灌区工程短板加快补齐,落实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资金40余亿元,争取增发国债资金15余亿元,已改造提升重要枢纽350余座,骨干工程2300余处。
下一步,四川省直大型灌区将充分发挥统筹管理的一体化优势,高效调度配置厅机关、市州、灌区管理单位等各方力量,进一步完善灌区运转机制,纵深推进“六化”建设,重在“补短板、锻长板、树样板、增效益”,加快一体化管理“化学反应”,以高效管理模式和先进技术装备实现灌区“减员增效”、提档升级,建成现代化灌区。(文 戴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