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由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主办、成都市花木技术服务中心承办的第三届特色植物研究应用中心成果发布会在成都召开。国内植物研究专家、公园城市管理者及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的100余位代表齐聚一堂,共享特色植物研究应用新成果,共拓植物资源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共谋公园城市高质量发展新未来。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花卉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启翔发言 供图 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
发布会上,北京林业大学教授、花卉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启翔,就乡土植物的研究应用展开专题演讲。他表示,四川植物资源种类丰富,可用于观赏的花卉种类繁多,特有种类突出,资源优势为四川乡土花卉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周灵在致辞中表示,成都市域有高等植物233科1412属4459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74种,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周灵发言 供图 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
“发光”“低维护”“耐阴”“新品种”,本届发布会关键词抢眼,特色植物研究应用成果绿色低碳、科技十足。
发光植物是许多通俗科学作品中的形象,自从科学家们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昆虫荧光素和人工合成的生物素基因导入其他植物体内,使其产生较强的荧光或发光效果,发光植物的研究呈现出越来越广阔的前景。
2023年,“特色植物研究应用中心”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应用合成生物学技术设计构建一条包含黑暗诱导表达系统、蓝色和绿色发光基因以及多植物转化系统的发光人工染色体。这项研究培育创制的稳定发光、发光颜色多样、发光时间可控的都市发光观赏植物,为深入了解光感生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提供平台,也为推进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的科学基础。
为打造低碳长效节约的低维护城市植物景观,推动乡土植物在城市园林景观中常态化应用,“特色植物研究应用中心”与四川天艺生态园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低维护植物景观实施路径:首次面向成都建成区展开植物资源调查收集、引种驯化、评价筛选、乡土植物营建技术等研究,构建起基于不同应用目标的乡土植物应用研究体系,并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成都建成区绿地中进行应用示范,构建出群落稳定且具有本土气质的植物生态展示园。
“特色植物研究应用中心”积极整合资源,联手四川农业大学贾茵副教授团队,持续开展四川省极具代表性的乡土特色花卉小报春的培育研究。其中,“蜀红”“傲冬”“粉沉香”3个品种已于2023年4月获国家林草局授权新品种权,也是全国首例报春花属授权。此外,“瑞雪”“飞羽”“胭脂蜀”3个小报春新品种已向国家林草局提交新品种权申请。这些新品种具有观赏价值高、抗逆性强、花期长、生态幅广等多项优点,获得业内的认可与好评。
2024年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各项筹备工作正有序推进,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实践成果将以更丰富的形式呈现。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将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助推成都科技兴花,促进花卉科技成果转化,扎实推进山水人城和谐相融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特色植物研究应用中心”将继续探索新的种质资源、新的技术创新和新的市场需求,推动乡土植物相关产业更为高效、稳健、可持续发展,为成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文 赵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