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移动源污染治理三大标志性战役明确目标和找准方向,近期,成都生态环境、发改、经信、公安、住建、城管、交通运输、财政等22个部门联合制定了《成都市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移动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10月17日,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召开通气会介绍并解读《方案》,小锦获悉,《方案》遵循“精准科学依法治污”“优化结构、标本兼治”“系统治理、协同增效”“部门协作、压实责任”四条原则,《方案》明确,到2025年,成都细颗粒物(PM2.5)与臭氧协同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PM2.5浓度达35.4微克/立方米,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排放总量明显下降,臭氧(O₃)浓度增长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达到83.7%,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管控更精细化 推进5大重点工程
“《方案》首要特点就是管控更精细化了,将推进5大重点工程,在优化结构方面,将持续推动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调整、推动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将标志性战役任务措施与降碳措施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加快落后产能淘汰,2025年底前将完成天府新区1家、青白江区3家烧结砖瓦企业调迁退出工作。同时,推动规划建强川西水电、川西北光伏风电输入通道,建设智能电网,持续提升电力系统综合调节能力,到2025年新建城镇燃气管道达到800公里,力争规划建设(含改建、扩建)40座加氢站,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升至44%以上。
针对污染源治理,《方案》提出将加快工业污染深度治理、移动源污染防治攻坚、城市面源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这三项工作,都对任务图进行了明晰。“以移动源污染防治攻坚为例,‘车、油、路、企’统筹治理作为思路,我们将以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为抓手,以老旧汽车淘汰、新能源汽车推广为突破口,以柴油货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为重点监管对象,加快构建‘轨道+公交+慢行’绿色低碳交通出行和绿色交通运输体系。”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到2025年,成都绕城高速以内的公交车、巡游出租车、城市物流配送车基本实现新能源化,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老旧汽车,新能源和国六排放标准货车保有量占比力争超过40%;铁路货运到发量较2020年提升30%;柴油货车排放检测合格率超过92%。
协同更深入 加大成德眉资联防联控
“进一步深化成都都市圈(即成德眉资四市)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个区域的区域协同……”在《方案》中,“区域协同”是另一个明显特点。
成德眉资四市生态相融、气流相通,联防联控尤为重要。“在成都都市圈联防联控方面,《方案》将构建成德眉资四市‘共同参与、共同资助、成果共享’合作机制。”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到2025年将做强成德眉资环境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提升区域大气污染成因分析研判能力,推动成德眉资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源信息等数据共享,开展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重污染天气应对以及联合执法等,“近期我们会同德阳、眉山、资阳三市正在研讨《成德眉资同城化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方案》,目的在于进一步完善成都都市圈重污染天气预警发布和应急响应等工作机制,争取尽快印发。”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联防联控方面,根据《方案》,将完善成渝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协作机制和环境应急协调联动机制,落实成渝两地生态环境监测合作协议要求,共同制定区域内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鼓励联合共建生态环境优势学科、实验室、研究中心、职业院校,构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新模式,促进合作交流常态化。
监管更严格 “重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方案》还有个特点在于更严格的监管,生态环境、公安、住建、城管、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等部门,将在工业源、移动源、面源等领域实施多部门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每年夏季臭氧攻坚和冬季战役,将分别围绕标志性战役工作措施,相关部门将分行业、分领域对不同污染源开展专项执法检查行动,对明知故犯、屡教不改、偷排漏排超标排放者,依法严肃查处,顶格处罚。
同时,《方案》明确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成都将加大监管力度,加密执法检查频次,加强对污染源自动监控、车流量、卫星遥感、工业用电量以及热点网格等数据分析,督促企业、工地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责任,应急减排措施落实不到位的依法处罚相关企业(单位)以及有关责任人,并按规定下调重污染天气绩效等级。(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刘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