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西县地处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面积2256.47平方公里,下辖20个乡镇,总人口38.6万,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近年来,越西立足凉山北部区域中心城市定位,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决策部署,抢抓“动车时代”重大机遇,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和历史人文底蕴,以文旅强省、文旅强州为引领,以建设百里“越西画廊”为主轴,以“春赏花、夏纳凉、秋品果、冬玩雪”为载体,规划实施城乡建筑风貌塑造、越西河景观建设、“花重嶲州城”、特色民宿聚落建设等工程,着力建成清凉避暑旅游目的地、川渝“后花园”。
凝聚思想共识,争当农文旅融合发展“排头兵”
越西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农文旅融合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推动农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历经八年脱贫攻坚沉淀以及两年过渡期铺垫,越西农文旅融合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迭代完善顶层设计。将旅游发展从“部门抓”上升为党政“统筹抓”,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担任组长的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编制完成《越西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立足越西生态环境、产业资源,编制《农文旅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紧密围绕乡村旅游精品环线,大力发展“旅游+”“生态+”“农业+”,以主题乐园、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现代农业园区、农文旅美丽新村建设为载体,加快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促使一二三产业高效互动,打造具有主题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区。
(二)走好融合发展之路。对标对表“城市建新区、产业建园区、全域建景区”目标任务,越西党政代表团聚焦农文旅项目发展,先后赴宁波、赤水、成都、德阳等地考察学习,积极听取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文旅厅等部门,成都旅投等专业公司意见建议,进一步找准越西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子,探索提出强化农产品品牌培育营销、打造特色乡镇与休闲旅游名村、构建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等7条融合路径。
(三)创新宣传营销机制。与人民日报、四川发布、四川电视台、四川日报等媒体合作,通过直播、新闻采风等形式,全方位宣传推介,让越西频频“出圈”。牢牢把握定点帮扶、对口帮扶、东西部协作契机,依托生态气候资源打造“避暑旅游目的地”清凉IP,拍摄主题视频、海报,赴延安、宁波、成渝等城市核心商圈开展惹杰巡演、精品路线推介等活动,一张张充满“诱惑力”的越西名片洒向全国各地。今年6月,“越西乡村振兴宣传日”系列活动走进延安,留下“巍巍宝塔山 悠悠嶲水情”的美誉,擦亮“文昌故里·水韵越西”、20℃夏天·中国“避暑旅游目的地”金字招牌。
挖掘资源禀赋,深耕农文旅融合发展“根据地”
作为传统农业大县,县委、县政府立足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理清发展思路,深层次挖掘发展潜力,全面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一)厚实生态绿色本底。越西夏季凉爽舒适,全境皆是“20℃避暑圣地”,是畅行“大凉山”的首选地,荣获“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避暑旅游目的地”“巴蜀气候康养地”3块生态气候品牌,并成功举办清凉20℃越西·中国“避暑旅游目的地”发布会,吸引了更多游客到越西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投资兴业,据统计,目前已吸纳380户外籍人口到越购房避暑,民间资本投资1.7亿元的零関·度假酒店、嶲云野奢民宿有序推进。
(二)厚培人文历史沃土。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置越嶲郡,至今2000多年建制历史,文昌帝君张亚子诞生于此,文昌文化溯源品牌“全国唯一”,古南方丝绸之路零关古道要塞纵贯南北,中国革命史上的第一支彝族红军连队“倮倮连”诞生于此。越西深挖“五大文化”,恢复重建嶲城楼、笔塔、今日山头等历史遗迹,首部舞台剧《箭无虚发》成功首演,清凉火把季·20℃游越西系列活动成功举办,越西文旅逐步登上全国舞台。
(三)厚植交通区位优势。新老成昆铁路横贯全境,4条国省干线(G245、G550、S218、S309)、40多条县乡通道纵横交错、连通四方,S71金西高速动工在即,将打破越西不通高速的历史。2022年12月,成昆铁路复线正式开通运营,越西到成都缩短至2.5小时,到西昌仅47分钟,旅游交通优势进一步凸显,7家旅行社发团60余次精准送出游客3000余人次到越避暑旅游,实现带团进越旅游“零突破”。今年以来,共接待游客约73.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95亿元。
(四)厚育生态特色农业。越西独特的生态优势、气候条件,培育出苹果、花椒、甜樱桃等数十种原生态、无污染的优质农特产品。近年来,越西大力发展苹果、花椒、草食畜“三大”主导产业,形成7万亩烤烟、8万亩蔬菜、10万亩苹果、20万亩花椒、50万亩粮油及其它特色果蔬产业规模,建成1个省三星级现代农业园区、6个州级现代农业园区、10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和189个村级奔康产业园,为农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规划引领,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样板”
越西以“农”为基础,以“文”为灵魂,以“旅”为形态,积极探索“农业+文化+旅游”模式,深入推进“以农促旅、以旅兴农”。
(一)做优产业布局。紧紧围绕“全域建景区”目标,把发展农文旅融合作为推动全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载体,以“2124”全域空间布局总领旅游产业发展,谋划双心驱动、龙头带动,做强两个城市中心;区域联动、协同发展,打造G245-S309文旅产城融合发展轴;多彩串联、全域统筹,发展零关古道农文旅融合产业带、成昆铁路文化休闲产业带;片区划分、全域发展,打造人文历史避暑康养区、新民农工文旅融合游览区、普雄彝族文化深度体验区、大申果庄生态休闲旅游区四条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路径。
(二)做深业态培育。加强农文旅项目策划包装,将不同文化和农业主题进行串联,以线连片,把更多的优质农业、文化资源转为优质旅游资源。通过整合资源和优化1.36亿元资金配置,形成“1+1>2”效应,完成乡村鲜花经济、南方丝路—零关古道农文旅融合产业带等5个农文旅融合项目,建成呷古村、陶家营村、瑞城村嶲州宴等独具特色的农文旅融合样板。依托越西五大文化、越西十景、农业资源,开拓避暑康养观光游、山水人文沉浸游、亲近自然生态游3条旅游精品线路,推动旅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
(三)做强品牌效应。以越西苹果为主题,成功创建越西县苹果现代农业园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以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陶家营村为基础,深挖零关古道、农耕文化等内涵,成功创建陶家营石龙山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以红色文化、农耕文化为核心,创建河坎村、南新村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越西芳香养生文化休闲园被授予“2022年四川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称号。按照“月月有节、四季精彩”,举办“嶲州花事·诗意田园”“往来嶲嶲·文昌驾到”等主题活动,以及“梨花节”“文昌文化节”“尝新米节”等节庆,不断提升越西文旅品牌影响力。
拥抱动车时代,绘就农文旅融合发展“新画卷”
随着动车驶入越西,这座“待字闺中”的县城,正徐徐展现在世人面前。动车时代带来的“磁石效应”,打破了交通壁垒,不仅为越西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也为持续提升越西知名度、美誉度创造了良机。
(一)把握发展机遇,展现“小县优城”。提供交通接驳组织以及游客进出站温馨服务,让游客感受“文昌故里”的温度和热度。加快推进县城嶲州大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从细节着手,精致建设、精细管理,让游客对越西留下最美好的第一印象。积极开展站前广场商业综合体招商营运,高品质、高端化打造商业新业态、新样板,满足游客购物、休闲、商贸洽谈等个性化、特色化需求。
(二)立足特色资源,展现“舌尖美味”。结合越西种类丰富的食材,包装打造特色小吃、地方特产等特色街区,大力推广越西苹果、花椒、豆腐乳、萝卜干等农特产品,“九大碗”、彝族餐、火盆烧烤等特色美食,让游客尽享独特的“越西味道”。持续培育露天餐吧、露营基地、农家小院、网红夜市等业态,让游客在体验内心舒适的同时,感受舌尖的火辣与醇香。
(三)注重品质提升,展现“宜居宜游”。设立嶲州旅行社,重点开发越西一日游、两日游、三日游等旅游产品,今年火把节期间,圆满完成熊猫专列300余人“越西三日游”地接业务。出台《越西县促进旅游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九条措施(试行)》,县财政每年安排资金支持民宿发展,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贷款296.3万元,帮助群众发展民宿。今年,已培育度假酒店、精品民宿等13家,年内拟再新增旅游民宿7家。
(四)激发融合活力,展现“田园风光”。以特色农业品牌为指向,以重点项目为依托,深入实施越西河流域治理欢乐田园、油菜花示范种植区等项目,加快推进大屯果香田园综合体、书古农文旅融合发展、板桥渔跃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项目前期工作。充分利用气候、地理等资源优势,大力培育以苦荞花、油菜花、梯田水稻为主的特色休闲观光农业,不断打造乡村旅游新亮点,逐步构建“快旅慢游”旅游体系。(作者系中共越西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何建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