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乐山:“笑点”长在泥土里 千年梦想在“上新”
来源:四川日报  |  2023-10-13 10:22:05

  原标题:中国曲艺节牵手乐山,吹出什么行业新风? “笑点”长在泥土里 千年梦想在“上新”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be8600f1e5466a07806ad685e7a0ce9b

开幕式序《归来》剧照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d263f7997170ff53aa4ae13c507b86c0

《姑苏水巷》

  牛萍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婷 曾小清 王晋朝 张红霞

  乐山乐水,这方安逸的山水,流淌着幽默与浪漫的文化基因。9月底,第十一届中国曲艺节在乐山闭幕。600余位璀璨的曲艺之星,从千里之外来赴这场曲艺界最高规格的盛会,南腔北调的真情说唱,让笑声在这场大众的节日里更显爽朗。

  这是中国曲艺节首次来川。当乐山的悠久文化和现代旅游,与接地气的文艺节会相遇,两者迸发出续写千年梦想的流量和能量,引领着曲艺行业的新风尚。

  文物陶俑“动感”登场“说唱”千年文脉

  直击本届中国曲艺节开幕式,“东汉击鼓说唱陶俑”一开场就抓住了不少观众的眼球。

  在裸眼3D屏幕上,这座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宝贝,先是静静地被摆放在玻璃橱窗里。随着富有空间感的直线蓝色光影交错,“东汉击鼓说唱陶俑”一边咧嘴露出标志性的豁达笑容,一边抖抖身上的灰尘,拿起手里的鼓槌,朝观众席开始小跑。它步履渐快大步奔跑,眼看就要跳出屏幕来到大家身边时,一群和它穿着同款褐色衣服的演员登台,笑着跳着——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开幕式导演叮当领衔,和青年演员、孩子们一道饰演“东汉击鼓说唱陶俑”,击鼓欢笑,国宝文物在序章《归来》里瞬间动了起来。

  “我说俑啊,你没事儿来这里干嘛?”著名相声演员李金斗一上台,就向叮当问道。“我老家在四川,这盘曲艺节又在四川举办,还不准我说点家乡话哦?论职业,我是说唱俑,按现在来说也是曲艺演员,论能耐,我不仅能倒口,还能打击鼓唱,正宗的曲艺!”叮当答曰。“行了行了,你这动静受不了,但这小泥人儿还挺会聊天的。”李金斗说。“那看完曲艺节,您和我一起回土里去?”叮当调侃道……相声《喜乐千年》捧哏、逗哏几个回合下来,观众笑声不断,掌声不绝。

  东汉击鼓说唱陶俑于1957年出土于四川省成都市天回山东汉崖墓,是以中国古代表演滑稽戏的俳优为造型,也是民间说唱艺人的雏形,它代表着汉代文艺的繁荣,如今它的“归来”也讲述着曲艺人对初心的坚守。

  延续千年文脉,深挖历史瑰宝,拓宽曲艺创作视野,是本届曲艺节的一大亮点。“我们在保持中国曲艺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利用裸眼3D、人屏互动等现代声光电技术,增强传统曲艺在大型舞台上的表演感染力。”叮当透露,本届中国曲艺节开幕式突破以往曲艺节目在剧场、露天小型演出的表演形式,首次来到乐山市奥林匹克中心篮球馆举行。空间的增大带来的是成体系的章节表演结构,开幕式分为序《归来》和《幸福的人生》《奋进的时代》《多彩的曲艺》三大篇章,以及尾声《牡丹花开向未来》五大部分,约10个节目,呈现相声、京韵大鼓、陕北说书、福建南音、苏州评弹、二人转等全国曲艺形式。

  此外,本届中国曲艺节以“曲艺的盛会、大众的节日”为主题,举办了9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演出,与此同时还开展了一场“中国曲协加强曲艺创作推进会”,冯巩、姜昆、李金斗、沈伐、李伯清、巩汉林等曲艺名家轮番登场,全国600多名曲艺演员把近百个曲艺精品送进社区、农村、园区,与观众共襄曲艺盛会。

  跨界与融合中 曲艺可以很唯美

  “曲艺是美的!”9月26日,在乐山举行的中国曲协加强曲艺创作推进会上,不少与会嘉宾、曲艺工作者都提到这句话。

  “你会发现,以前常常被老百姓称为轻骑兵的中国曲艺,表现形式也越来越丰富。现在它不仅能在露天广场给大家带来接地气的欢乐,也能在舞台上以非常唯美的形式展现出来。我们从轻骑兵变成了集团兵,游击队变成了团体战。”中国艺术报理论副刊部主任邱振刚欣喜地发现,曲艺的“融合”趋势非常明显,在这股势不可挡的浪潮中,有越来越多的曲艺作品从初期“两层皮”式,变成如今“水乳交融”般的融合,曲艺人努力在戏剧、舞蹈、音乐的边缘上探索符合当下观众认知的曲艺表达方式。

  国乐大师方锦龙和不少曲艺名家是好朋友,这次他受邀参加曲艺节,完成了自己的“曲艺首秀”,也为传统相声“跨界融合”表演增色不少。在相声《谁是谁师父》里,他和相声演员李菁、李涵一起讲相声,抖包袱。舞台上,看似是民乐表演者和曲艺表演者斗嘴,方锦龙边“贫嘴”边弹奏琵琶名曲《十面埋伏》和《春节序曲》,融合了音乐表演,增强了现场感染力。“你听,白居易千年前就说,琵琶,行!”演出中,他还妙语连珠,逗得观众哈哈大笑。

  苏州评弹的融合之路也走在行业前列,这几年苏州评弹“破圈”在互联网上也拥有不少年轻粉丝,其中奥秘,在本届中国曲艺节上能找到答案。

  “一条水巷弦一根,书场开张在新楼,琵琶声声脆,金嗓舒歌喉,乡音分外亲,乡情浓如酒,苏州评弹妙无俦。”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苏州评弹著名演员盛小云身着黄色旗袍,用一口吴侬软语唱着《姑苏水巷》,一旁是一群穿着蓝色长裙的女子手拿团扇翩翩起舞,舞台大屏幕上是水墨简笔勾勒的苏州古镇,一把把古雅的折扇从空中打开,把观众带入了那个“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苏州,传统韵味十足。

  随后,流行音乐歌手崔开潮的代表作《声声慢》在青年演员顾逸渔、季毅洋、吴啸芸、盛碧云等的演绎下,苏州评弹化为歌曲里的一个音乐元素,熟悉的音乐旋律更多了一分雅致和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引起现场大合唱。“真没有想到,还能这么演绎这么美,好有魅力啊!”年轻观众林凌感叹道。

  江苏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孙志兵介绍,江苏在曲艺传承方面开启“师带徒”计划,周期3年,给予师徒每人10万元支持,对每对师徒的指导次数、作品等进行量化考核。在这个机制下,江苏省先后有29对师徒入选,多位徒弟摘得梅花奖、牡丹奖等奖项。此外,当地政府设立并支持江苏省文艺大奖·曲艺奖,做好冲击文艺高峰的作品储备,让人才青黄相接、薪火不断。

  南腔北调话真情 少数民族也有“相声”

  曲艺节开幕式百花竞秀,彰显着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观众喜爱的曲艺名家、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冯巩和曲艺演员贾旭明、曹随风、侯林林压轴表演群口相声《我爱诗词》,冯巩在这个节目中特别加入了四川方言、乐山美食、地名俚语,熟悉的名词变成新鲜的笑料,引起现场此起彼伏的笑声。京韵大鼓《江河万古流》的鼓声和着拍岸的江水声在舞台上奔腾,福建南音《百鸟归巢》则为观众描绘了百鸟翱翔嬉戏的灵动情景,南北评书里有《三英战吕布》《曹操赠赤兔》等经典三国故事……“看似南腔北调,实则互融互通。”重庆市曲艺团艺术总监、牡丹奖获得者袁国虎表示。

  9月27日,中国曲艺节系列活动之曲艺名家新秀进基层惠民演出和北方片精品曲艺专场展演,分别在乐山五通桥区和市中区上演。全国曲艺“四小杨”杨蔓、杨婷、杨倩、杨苗为大家带来《曲艺联唱》;获得中国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群星奖”的柴京云、柴京海两兄弟,带来了大同数来宝《隔辈亲》;还有大家熟悉的《乡村爱情故事》里的演员赵海燕、闫光明为大家带来东北二人转《咱们屯里的人》《看秧歌》等。观众在2个多小时的演出里,饱览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曲艺形式。

  还有不少充满民族特色的节目,为观众打开中国曲艺的“另一面”。

  彝族演员耍仁奥嘉在开幕式上带来彝族说唱《峨边克斯》,还加上了彝族的月琴、彝族多声部民歌,让曲艺表达更丰富。耍仁奥嘉说,这种“说唱”就像是他们民族自己的“相声”,每到逢年过节尤其是亲友新婚时,新郎新娘的家族亲属就会唱歌跳舞“赛歌词”。“双方比拼的是能说会道、思维敏捷、知识丰富,从大自然到家里的各种牲畜,都可以说,只要对答如流有气势就可以,接不上歌词就算是认输了。”

  现场,蒙古族乌力格尔说唱《出征》、柯尔克孜族史诗说唱《玛纳斯》、藏族甘孜踢踏说唱《雅吉桑姆》等节目陆续上演。这些富有史诗感的民族说唱艺术,让观众在民间语言艺术里身临其境地感受草原、骏马、英雄与人们追求幸福的故事。

  “有段时间业内会以为,是方言限制了曲艺朝更广阔的地域发展,其实经过这几年的实践证明,答案很明显——所有曲艺品种都离不开方言艺术,方言正是不同曲艺形式的个性和魅力。”从事曲艺研究的中国曲协副主席吴文科认为,不能为了拓宽市场去舍弃曲艺本质,也要避免曲艺过分歌舞化、碎片化、杂耍化。

  作品“长”在泥土里 才有长久生命力

  曲艺自诞生以来,就是一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艺术,生活赋予艺术家们很多创作灵感,“深根大地”也成为曲艺创作者的优良传统。

  作为第十一届中国曲艺节·北方片精品曲艺专场演出的开篇节目,宁夏数花的《果树说话》一开嗓就赢得了满堂喝彩。“这个词唱得好啊,特别真实,让我回想起了当年在农村栽树的场景。”95岁的观众赵树林坐在轮椅上,仔细回味《果树说话》的唱词。

  “《果树说话》是真事,来源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市叶盛镇蒋滩村乡村振兴的故事。”《果树说话》创作者马力表示,当时看到在蒋滩村的温棚里,南果北种,车厘子、草莓、芒果、火龙果、香蕉成了“致富果”,带动村民们致富增收,深受感触,于是在半个月之后创作出《果树说话》,希望能用更贴合群众生活的曲艺作品,说出百姓心声。

  四川省曲协副主席、哈哈曲艺社社长田海龙认为,曲艺节目不少笑点本质上需要和观众“找共鸣”。比如他当天为观众带来了相声《宠物漫谈》,就源自于他身边朋友的趣事。他发现越来越多都市人都有养宠物的习惯,当宠物成为人的一种情感寄托以后,是伙伴、是亲人还是过分溺爱的孩子?表演时,他对宠物主人惟妙惟肖的细节抓取,令不少人哈哈大笑,同时也若有所思。

  “接地气、有生命、有温度、有灵性的作品,哪个不是土里生的?创作前多问问,你写的观众能接受吗?”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暴玉喜也在现场,他长期从事曲艺、戏剧创作与研究,创作了《十七棵松》《腊月天儿》《起乳名儿》《马街赶会》等300多个曲艺作品。他常年去田间地头采风,聆听老百姓的故事。比如他今年最新获得牡丹奖的作品《看大桥》,就是一个“土里采来”的故事。

  2021年,在中国曲协组织的延安采风活动中,被誉为“三弦战士”的民间盲艺人韩起祥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暴玉喜。这位盲艺人为了写一部延河大桥的作品,让儿子用绳子吊着他,一点一点“摸”大桥,最终写出脍炙人口的陕北说书《看大桥》。后来暴玉喜采访了韩起祥周边很多人,做了大量实地深度采风,创作了同名陕北说书《看大桥》。“这个作品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盲人尚且如此,这提醒我们现在的创作者就应该像他一样体验生活,把自己深深扎根在土里,不是闭门造车、不是主观臆造,才能满足观众的期待。”

编辑:邓超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