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四川报道(廖宇):都江堰,从历史深处走来,自诞生伊始,便镌刻着“人水和谐”的生态基因。这个地处中国西部、兴建于22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早已和自然融为一体,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综合效益,惠泽灌区数千万人民生生不息,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都江堰灌区风景 供图 四川省水利厅
中国是文明古国,也是治水大国。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治水史,蕴含的生命力和文化魅力来自于对自然的尊重和顺应。作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维护最完整的灌溉工程之一,都江堰是实践古人“道法自然”哲思的最好诠释,也是对今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最好借鉴。
一部流淌两千年的水文化史
在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都江堰水利文化及灌溉遗产保护处处长谢羽看来,都江堰不仅是古代工程的奇迹,更是一座饱含中国古代哲学、水利技术、水利管理、水文化的“博物馆”,留给后人的财富,已经远远超越工程本身。
2200多年前,蜀郡太守李冰认真勘察地形,深刻认识水的规律,利用河道地形、山川走势,乘势利导、因时制宜,使人、地、水、物有机结合,建成都江堰。经过历代水利人不断完善,都江堰形成分水工程“鱼嘴”、泄洪排沙工程“飞沙堰”、引水工程“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的有机组合,辅以百丈堤、金刚堤、人字堤,共同完成自动分水、自动排沙、自动泄洪、控制引水的任务,达到“分四六,平潦旱”的目的。
以李冰为代表的历代治水者心怀苍生,励精图治、鞠躬尽瘁、勇于探索,在向世界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壮丽画卷的同时,也在这片土地上展示出“治水兴邦、师法自然、求实创新、人水和谐”的李冰精神。
都江堰灌区风景 供图 四川省水利厅
随着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投用,成都平原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为“天府之国”。“都江堰水利工程和周围自然景观是完美融合的。可以说,都江堰的建设和运行,是‘道法自然’最完善的实践和体现,这是一种人与自然相处的最高级智慧。”谢羽指出。
世界遗产委员会赞誉都江堰为“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惟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在2200多年的发展变化中,都江堰所有的工程一直处于与岷江河道的演变相协调的动态平衡中,所有的改变都基于岷江水势、河流地形,都遵循无坝引水、自动调水调沙的科学思路。在漫长的治水实践中,都江堰治水先贤就地取材,利用岷江流域盛产的竹、木、卵石,进行截流分水、筑堤护岸、抢险堵口,形成竹笼、杩槎、羊圈、干砌卵石四大独具都江堰特色的传统堰工技术,一直传承至今,并于2023年4月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谢羽表示,2200多年的实践表明,都江堰对于“道法自然”的运用,避免了人与自然的正面冲突,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自然的改变和负面影响,避免了自然对人类的反噬,而且最大限度地节约了后期运行成本,更重要的是都江堰形成了相应的文化标识,很多专家学者及社会层面上都认为“道法自然”是都江堰的标志性特征,是区别于其它工程的鲜明特征,为后世专家学者所称赞。如今,“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与“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构成都江堰深厚的文化形象,对当前或今后如何构建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具有借鉴意义。
历久弥新的活力都江堰
2200多年以来,都江堰一直贯穿着两主题:一是治水实践、服务人民;二是经验总结、哲学思辨。从历史走来的都江堰在不断发展和成长。谢羽认为,治水兴邦、服务民生始终是都江堰的价值取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始终是都江堰千古不变的传承基因,“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始终是都江堰的底色,继承和创新的故事一直在都江堰灌区演绎。
都江堰惠泽灌区数千万人民生生不息 供图 四川省水利厅
都江堰能够传承千年,规范的管理是一个关键因素。都江堰并非一劳永逸的工程,沙石淤积会改变河道的形态,从而影响工程的效用,所以疏浚河道必不可少。正是人们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倍加呵护,让一年一度维护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岁修制度延续千年。历史上,每年冬春之际枯水时节,当地人都要对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行系统维护、修治和必要的更新,岁修制度成为都江堰历经2200多年依然保持活力、发挥作用的奥妙所在。
经过历朝历代的探索与实践,历代都江堰人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乘势利导、因时制宜”“遇弯截角、逢正抽心”八字格言等一系列治水经验和程式准则,设置石人、石马、卧铁、铜标、水则等管水设施;开展的治水英雄崇拜、民间感恩、清明放水节等区域文化和民俗文化,世代相传,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为水利科学理论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2000年1月,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经国际灌溉委员会评定,都江堰被确认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在国际国内专家眼中,跨越了漫长曲折历程,都江堰不仅是人类公认的伟大文明遗产,而且至今仍充满蓬勃的生命力。
都江堰灌区风景 供图 四川省水利厅
今天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杰出之处绝不只是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渠首工程,而是整个灌区工程体系。截至目前,都江堰灌区面积达2.86万平方公里,灌溉面积达到1133.2万亩,是全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规模居全国首位。灌区水资源总量272亿立方米,年均供水量86亿立方米,覆盖当地7市40个县(市、区),为2800万人口提供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服务。灌区以占四川省约1/20的土地,提供了全省1/4的有效灌溉和粮食产能,养育了全省近1/3的人口,是治蜀兴川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
都江堰不仅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划时代的水利工程,更是中国生态文明实践的典范。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融入自然的理念,一直启迪着后世。都江堰的山水流动着中国独特的自然观和哲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