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成都8月3日电(康锦谦、江韦纬)“各平台监测数据已经上传。”8月2日凌晨4点,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夏季大气环境质量指挥调度中心(以下简称指挥中心)仍是灯火通明,大气环境质量专班工作人员正在向预测预报及效果评估小组带班领导汇报,他们要为每日召开的大气污染防治分析研判会做好数据分析支撑。
入夏以来,四川启动夏季大气环境质量攻坚行动,四川省生态环境厅联合经信、公安、住建、交通、气象、电力等部门成立大气环境质量工作专班,设分析研判组、综合协调组、督察执法组三个小组。
四川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指挥中心就相当于全省大气环境治理的“超级大脑”,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就是“千里眼”,督察执法就是“治污铁拳”。“千里眼”的数据汇聚到“超级大脑”,分析研判后由“铁拳”实施精准治污,通过高效协同开展工作,共同撑起“天府蓝”。
如何才能更精准的定位污染成因和更具体的污染点位?那就不得不提治气“黑科技”——超级站,与普通监测站相比,超级站就像一个大气体检“医生”,可以24小时连续不间断地监测150余种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组分及浓度,远超普通站监测的6种常规指标。主要是对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为代表的大气复合性污染开展多来源、多因子、多维度、多手段、多过程的实时监测。
图为移动超级站。(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供图)
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大气室主任张巍介绍,今年夏季四川省投入运行的超级站有11座,另外在成都还投入2个移动式方舱超级站,在全省范围内基本形成超级站监测网络,开展污染物来源解析,从而摸清大气污染物的构成、行业、点位,分析不同区域的特征污染因子、浓度高低时限、变化趋势等,最终锁定问题点位。
2日14时,经过了凌晨的监测数据收集和专家团队分析研判,“超级大脑”给出的管控建议被决策部门采纳,督察执法组开始点对点深入一线,精准开展大气环境质量攻坚帮扶。
四川环境科学院大气所所长姜涛介绍,“以近期我们开展的一次管控行动为例,我们通过卫星遥感,发现当日某市区域出现氮氧化物高值异常,指挥中心启动会商机制,利用全省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对高值区范围内42家企业排放情况进行比对筛查,精准锁定数据异常几家企业。其中,通过现场检查发现某公司,氮氧化物日均排放量为39.94千克,远远超过正常生产时的氮氧化物日均排放量18.88千克。”
晚上,督察执法组工作动态实时传回指挥大厅,专班又投入了紧张繁重的数据调度,通过数据对比,对管控措施进行效果评估,从而验证管控措施是否有效,并分析原因研判是否需要调整。至此,专班工作实现“现状分析—数据收集—研判决策—精准施策—效果评估”闭环管理。依托大数据、智能化等科技手段,实现了污染问题全方位、全流程、高效率闭环管理。
据悉,此次攻坚行动优先采取非现场执法方式,结合涉气企业正面管理清单,倒排企业污染防治管控措施落实效果,对管理规范记录良好的企业无事不扰,切实提升污染防治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