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上午,四川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成都举行《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新闻发布会。会上,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四川省林草局有关负责人就以社会资本为主体的四川生态产业发展情况以及社会资本如何参与四川生态保护修复作了介绍。
新闻发布会现场 摄影 杨雯涵
据了解,《实施意见》是四川省首次出台市场化推进生态保护修复的指导性文件,对于加快美丽四川建设、助推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邓斌对《实施意见》作了介绍,主要内容可总结为四个“坚持”。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邓斌在新闻发布会上发言 摄影 杨雯涵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要求政府发挥规划管控、政策扶持、监管服务、风险防范等作用,推动建立“谁修复、谁受益”的生态修复市场化机制。
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针对四川省典型生态系统,进一步明确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区域和工程类型,例如,在国家重点生态地区主要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安宁河流域、地震灾区等区域重点实施土地综合整治等。
坚持公开公正、保障权益。在规范参与内容、参与方式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统筹编制年度项目计划清单”“科学制定生态保护修复实施方案和自然资源资产配置方案”“公开竞争引入生态保护修复主体”“有序开展项目实施”“规范开展生态保护修复产品市场化交易”等参与程序,分别细化编制内容、审批程序、管理层级,确保全流程公开透明,有效保障社会资本权益。
坚持协调推进、改革创新。统筹协调各部门协同推进各类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指导地方政府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提出典型项目奖补、造林补助、产业发展用地支持等激励政策;鼓励地方政府与政策性银行联合建立试点示范资金奖补机制,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宽投融资渠道;统筹兼顾公益性和收益性包装项目,激发社会资本投资潜力和创新动力。
四川省林草局二级巡视员黎治福在新闻发布会上发言 摄影 杨雯涵
关于以社会资本为主体的四川生态产业发展情况,四川省林草局二级巡视员黎治福介绍,近年来,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财政奖补等措施,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主体参与林草领域生态建设,以社会资本为主体已建成木竹培育、木本油料、中药材等现代林业产业基地3548万亩,林草产业年总产值超过4700亿元。通过发展生态产业,生态保护修复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然而,目前,四川林草资源面积占全省幅员面积的74.7%,生态保护修复任务仍十分繁重,需要广泛凝聚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保护修复。
关于社会资本如何参与四川生态保护修复,邓斌表示,目前,《实施意见》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重点领域主要包括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农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城镇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矿山生态保护修复4个方面。在参与渠道方面,社会资本主要通过自主投资、与政府合作、公益参与等3种模式参与四川省生态保护修复。
其中,自主投资模式主要是指社会资本以单独、联合体、产业联盟等形式出资开展生态保护修复;与政府合作模式主要包括社会资本按照市场化原则设立基金投资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或者通过产业链延伸、联合经营、组合开发等方式,推动公益性较强、收益性较差的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融合实施;除此之外,公益组织、个人等还可以通过公益参与模式与政府及其部门合作,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文 杨雯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