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新场镇将军街,有一套300平方米古色古香的农家小院,门口悬挂着“新场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群众文化馆”指示牌。农家小院内有一间100平方米左右的书屋,陈列着社科类、文学类、经济类、管理类、医学类、少儿类、生活类等科目图书。
杨毅在整理书架
书屋的主人叫杨毅,今年80岁。他将父母留给他们的近千册书籍归类整理,利用自家房屋,免费开办“图书馆”,供周围邻居借阅。30余年来,杨毅自办的图书馆,藏书已达3000余册,并免费向社会各界开放。
谈起收藏图书,杨毅说,他的父母都是学校教员,在他小时候,父母经常陪他们读书。只要书店有一本他喜欢的书,父亲都会想方设法地买回来,有时候,为了“淘”到书籍,父母宁愿挨饿,也要买书。
后来,根据工作调整,杨毅的父亲到了新疆工作,一家人从延安搬到乌鲁木齐,他父亲也有了属于自己的购书证。空闲时间,杨毅的父亲都会拿着购书证到当地的图书店购买图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马克思传》等一些书籍就是当时购买的。”杨毅说,他父亲除了会买一些政治类、社科类书籍外,还会买外国小说,《简爱》《笑面人》等外国小说就是他父亲买回来专程送给他姐姐的。至今杨毅家里还有一本他父亲当年送给他的一本《石头记》,被他视为珍宝收藏。
1961年4月,18岁的杨毅选择从南疆参军。期间,父亲多次来信告诫,一定要读书,用知识武装头脑。
在部队期间,杨毅接触《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向雷锋同志学习》等文章,使他思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退伍后,杨毅回到通江县,在该地机械厂里当起一名翻砂工,后来又回到通江县涪阳供销社工作,一直到2004年退休。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杨毅与妻子商量自办起图书馆,免费供邻居和学校学生阅读。遇到重大节庆,他们还会举办墙报或组织举行文艺演出。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杨毅夫妇在家里办起香港回归祖国为主题的墙报,邀请邻居观看;1999年国庆节,他们组织邻居各家出一个节目,到他们的农家小院欢聚一堂,进行文艺表演。
30余年来,杨毅通过接收亲朋好友捐赠、自己在新华书店购买和子女购买等方式,家里藏书已达3000余册,内容涵盖社科、文学、经济、管理、医学、少儿、生活等科目。
书屋的布景
“两个儿子都在重庆经营图书,每次回家都带回大量图书。”杨毅说,儿女们受他的影响都喜欢图书,这些年在重庆市沙坪坝区建立自己的图书经营店。
“自办图书馆的目的就是提高大家的素质,提升文化自信。”杨毅说,孙女杨佳霓大学毕业后,也一直在帮助她父母经营图书。
最近,杨毅还忙着一件事,把未上架的图书进行分类上架,同时与当地学校联系,希望孩子们寒暑假到他的图书馆阅读,提升文化素养。(文/图 程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