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云山:千年前成都的休闲胜地
来源:华西都市报  |  2022-10-19 08:56:32

(转载)海云山:千年前成都的休闲胜地

狮子山旁的劼人公园

(转载)海云山:千年前成都的休闲胜地

地铁狮子山站

(转载)海云山:千年前成都的休闲胜地

昔日荒野处,今日高楼起。

  如果问及成都市东郊海云山,估计很多人都是一头雾水,但如果说到狮子山,大家就非常熟悉了。海云山,就是今天的狮子山。不知何年何月,有人说这座山像一头狮子,因而叫它狮子山。这座面积大约三平方公里、海拔高度仅仅400多米的海云山,在古代成都是名副其实的休闲胜地。尤其是在宋朝,海云山是与摩诃池、浣花溪、大慈寺等成都名胜风景媲美的地方。这里一年四季鲜花盛开、游人如织,不仅普通百姓,还有成都的官员们,都是海云山的常客。他们在这里观景吟诗,宴饮唱和,意气风发,其乐融融。

  祭拜唐代高僧

  “朝山”变“摸石”

  宋代黄休复在《茅亭客话》中这样描写成都的风俗:“蜀国富且庶,风俗矜浮薄,奢侈极珠贝,狂佚务娱乐。”元代华阳人费著在其所撰的《岁华纪丽谱》中也说:“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成都作为休闲之都,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名声在外了。那些在历史上留下印迹的山川寺庙,都是成都人喜爱游览的地方。正如明代曹学佺的《蜀中广记》所记录的那样,仅在成都东边,就有“禹庙,大慈寺,散花楼,合江亭,薛涛井,海云寺。海云山在锦江下流十里,有海云寺,鸿庆院诸胜”。山以寺吸引人。海云山就这样脱颖而出了。《蜀中广记》记载,每年“三月二十一,太守出郊建高旌鸣笳鼓,作驰骑之戏,大宴宾从以主民乐,观者是夹道百重,飞盖蔽山野,欢讴嬉笑之声虽田野间如市井其盛如此”。宋仁宗时期担任过右谏议大夫兼成都知府的田况,在《成都遨乐诗二十一首·二十一日游海云山》中,记录了人们前往海云山朝山的景象:“春山缥翠一豀清,满路游人语笑声。自愧非才无异绩,止随风俗顺民情。”

  《岁华纪丽谱》中记载,海云山之所以能够吸引成都人的眼球,成为百姓顶礼膜拜的地方,还在于这里曾经有一位大德高僧:“盖开元二十三年灵智禅师以是日归寂,邦人敬之,入山游礼,因而成俗。”也就是说,从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开始,就有百姓前来“朝山”,来祭拜这位禅师。

  海云山祭拜灵智禅师的习俗,后来渐渐变成了“摸石求子”的风俗。《岁华纪丽谱》中说:“二十一日,出大东门,宴海云山鸿庆寺,登众春阁观摸石。……山有小池,士女探石其中,以占求子之祥。”关于“摸石求子”的记载,还出现在明代冯应京所著的《月令广义》中——“成都三月有海云山摸石之游,占生子之兆。得石者男,得瓦者女”,以及明代陈耀文所写的《天中记》中——“成都三月有海云山摸石之游”。

  海云山朝山的习俗是何时从祭拜变为摸石的呢?从北宋官员霍交的这首《和赵阅道游海云山》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山深藏古寺,旁枕旧方池。鼓响揭云外,石探从水涯。使旌游不倦,瑞麦献相随。事简民同乐,归心莫竞驰。”从诗中的“旧方池”“石探”等字眼里可见,“摸石”的风俗,当时已经存在了。

  陆游盛赞山茶花

  一树千苞特为繁丽

  今天的狮子山,似乎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美景,但千年前的海云山,却是古木参天、寺庙香旺、山花怒放、景色秀美。宋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担任过成都太守的宋祁在《三月二十一日集海云鸿庆院》一诗中描写道:“地胜祠仍古,春馀物遍华。山云时抱石,佛雨不萎花。岭挟楼梯峻,岩牵殿墄斜。淙溪杂环佩,怪蔓走龙蛇。供坐僧飞钵,香园客戏沙。吾游真草草,深意负青霞。”可以看出,海云山上有古老的祠堂寺庙,遍地盛开的鲜花,潺潺流淌的小溪,层层叠叠的怪石,郁郁葱葱的野草,弥漫清香的园林……不由得让人感叹海云山真可谓人间仙境!

  当然,海云山最吸引人的,还是漫山遍野的山茶花。宋代大诗人陆游客居成都期间,曾经写过一首《人日偶游民家小园有山茶方开》。诗中有这么一联:“山茶虽慰眼,不似海云看。”然后,他又在诗后备注道:“成都海云寺山茶,一树千苞,特为繁丽。”

  担任过成都太守的宋代大书法家王觌也写过一首《赏海云山茶合江梅花》。他的诗歌,引起了时任蜀州(今崇州)知府的吴师孟的共鸣。作为地道成都人的吴师孟,立即写了一首《和王公觌赏海云山茶合江梅花》。诗中说:“何处珍丛最早开,海云山茗合江梅。”当然,在赞美山茶花的同时,他对王觌“不用歌姬侍宴杯”的节俭之风更为欣赏。

  对海云山山茶花情有独钟的,当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成大。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范成大受任为敷文阁待制、四川置制史、知成都府。他在成都的三年时间里,曾多次前往海云山观景赏花。在《三月二十三日海云摸石》一诗中,他写道:“乱插山茶犹昨梦,重寻池石已残春。”晚春时节,他看到山茶花还在开放,不禁觉得是梦境中的景色。冬天,是山茶花盛开的季节,范成大赏花后留下一首诗《十一月十日海云赏山茶》,一个多月以后,他又登上海云山,写下了《十二月十八日海云赏山茶》一诗:“已报主林催市柳,仍从掌故问山茶。丰年自是驩声沸,更著牙前画鼓挝。”

  宋代官员诗歌唱和

  海云山名声远播

  海云山在长达数百年间,成为人们向往的休闲胜地,与诗人们的歌咏密切相连。

  翻检资料,宋代在成都担任过知府及其他职位的官员,很多都留下过咏诵海云山的诗词,如薛奎、田况、宋祁、王觌、赵抃、苏宷、韩宗道、范纯仁、句士良、薛邻、喻汝砺、韩绛等。正是这些官吏们集体为海云山打“广告”,才让名不见经传的海云山名气大增。

  薛奎,宋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时担任成都太守。也是他,最先通过诗歌,把海云山的名声传播。据说,他写过几十首《春游好》的诗歌,描写成都人春游的盛况,因而有人将他称为“薛春游”。可惜的是,薛奎的这些春游诗后来全部散佚,没有了踪影。

  范镇,华阳人,宋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举进士第一。作为成都人,他写过《和阎寺丞海云寺》诗,记录官民游览海云山的盛况:“春日金田驩且哗,始因民俗好纷奢。管弦齐奏喧闻野,莺燕高飞不在花。雕槛凭时见城郭,回廊行处有烟霞。方塘灵石从来信,不独当年太守夸。”

  句士良,是宋代成都新繁人。他先后担任过中江县令、简州知府,最后官至朝散大夫。他对家乡胜景更是赞美有加。他写过一首诗:“佛土依山福远州,春行绣骑上云头。补天彩石盈池在,朝海清江绕寺流。”同时代的眉山人喻汝砺也写下《游海云山》一诗。

  一花引得百花开,一人吟唱众人和,是发生在宋代成都官员们之间最为有趣的文化现象。赵抃曾写过一首《游海云山》诗:“缥缈齐云阁,遥闻摸石池。……花棚夹归道,骁骑看星驰。”不久,就得到前来成都任职的数位官员的唱和。担任过成都路转运使的苏宷就专门写过《和赵阅道游海云山》一诗。

  吴中复,曾经做过峨眉县知县以及成都府路官员。他在成都期间也曾前往海云山游览,并写下了《游海云寺唱和诗》:“锦里风光胜别州,海云寺枕碧江头。连郊瑞麦青黄秀,绕路鸣泉深浅流。”他的诗歌,得到同期担任成都府路转运判官的韩宗道的唱和。韩宗道在《和吴中复游海云寺》一诗中描写道:“茂林修竹翠烟收,寺枕清江江上头。好马啼春知客恨,落花浮水近人流。”范仲淹的次子,人称“布衣宰相”的范纯仁,在被贬为成都路转运使时,也有一首名为《和吴仲庶晚春游海云》的诗:“东郊行乐冠西州,古寺岧峣翠岭头。”此外,诗人薛邻写有一首《和吴公仲庶游海云寺》:“寺占灵峰更近州,喧阗驺从锦缠头。歌锺乍奏晴雷殷,戈甲急趋春水流。几处醉眠方枕藉,一城谣俗重嬉游。”

  北宋名臣韩亿第三子韩绛,在宋嘉佑年间当过成都太守,有《游鸿庆寺》一诗留存:“久旱雨初足,乐游春正深。喧阗观士女,清旷入山林。佛界云成宝,僧园地布金。方塘探子石,高阁会宾簪。”作为成都人的吴师孟,写下一首《和韩绛游鸿庆寺》:“十里东郊道,兹游岁月深。参僚从行府,高会适丛林。穉子喧沽玉,春姬笑子金。咳珠僧护宝,醉弁客遗簪。”

  这些吟咏海云山的诗歌,不但成为成都这座休闲城市优雅气质的体现,也是宋人留给成都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文/图 贾登荣

编辑:邓超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