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2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地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2022年10月12日,大熊猫国家公园成立一周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凭借标准化管护站建设、常态开展巡护保护、信息化建设等方式,为修复大熊猫栖息地,开展植被恢复工作、建立大熊猫DNA数据库等工作助力。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拍摄到的野生大熊猫 供图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
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涉及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大邑县4个县(市),面积1459.48平方公里,几乎处于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中间地带,其中核心保护区1145.01平方公里,是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物种群迁徙繁衍的关键区域。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生态景观 供图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
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成都高质量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从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各类巡护共计2194次,总计6324人次,共完成栖息地修复60070亩,并预计至2025年完成大熊猫栖息地修复30万亩。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生态景观 供图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
此外,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强化科技手段运用,构建生态监测智能网络体系,成都片区共设置监测网格(线路)178个(条),布设摄像头及红外相机300余个,拍摄野生动物有效照片18万余张、有效视频4.8万个,初步构建起生态监测智能网络体系。成都片区不仅按照“人退猫进”原则,实施生态搬迁,还通过设置人工饮水点、首创野生动物人工洞穴等方式,持续改善野生动物种群栖息地环境,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屏障功能。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生态景观 供图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
近年来,大熊猫已多次在成都片区内的人工饮水点附近出没,在龙池管护站,人工饮水点大多设置在距离水源地较远的山坡地带。跟踪监测发现,野生动物对饮水点的利用非常频繁,证实人工辅助饮水点项目成效显著,将进一步摸清野生动物出没路径和自然饮水点分布情况,按照“天然保护为主,人工改造为辅”的原则,在部分区域增设饮水点,为野生动物饮水提供保障。数据收集结果显示,以大熊猫为代表的野生动物在人工洞穴内活动频繁,已经完全接受人工洞穴。(文 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