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空间植入街巷 市民“近享”诗意生活
来源:成都日报  |  2022-09-22 08:23:00

  随着城市文化场所逐步恢复开放,在成都社区艺术空间又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一个街巷的转角,说不定你就能够与各类艺术空间相遇。成都深厚文化底蕴的吸引力和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让成都拥有肥沃的当代艺术土壤。据统计,成都有200余个美术馆,看展览、逛美术馆已经成为成都人的生活方式。成都艺术生态内部的开放格局,为差异化的探索创造了可能,较低的空间成本使得新空间处于活跃生成的状态。艺术空间为市民提供更多样性的艺术选择的可能性,丰富了城市功能,也令人对当下的成都艺术充满期待。

(转载)艺术空间植入街巷 市民“近享”诗意生活_fororder_未标题-2

白夜花神·诗空间

  白夜花神·诗空间:

  一个诗意的公共艺术空间

  说到白夜,成都文艺青年们一定不会陌生。走进成都高新区芳草街道芳华街,一栋两层的白色建筑映入眼帘。这座通透的白色建筑是翟永明、何多苓等著名艺术家在原芳华社区办公场所打造的社区美学空间项目。夜幕降临后,象棋队的老人们鏖战未休,广场舞的身姿游走在小广场上,每月1-2次的电影放映,老人、孩子和年轻人一起观看,这一切构成一幅独特的社区美学生活剪影。

  白夜主理人谭静告诉记者,这栋建筑里,既有咖啡馆、酒吧,也有一个公共展厅,既可以看到各种形式的艺术展览,也能看电影、分享诗歌作品。去年,新空间的第一场活动由创始人翟永明担当策展人,以“绽放”为主题,邀请艺术家何多苓、罗发辉、蒋志、吴湘云、袁晓天共同策划了一次与空间名称相呼应的花卉盛宴。

  谈及白夜花神·诗空间的缘起,翟永明表示,白夜花神·诗空间是高新区玉林城市更新里的一环。作为城市合伙人的一员,白夜被邀入驻这个周边街名花团锦簇的芳华街。

  “在项目之初,我就计划在旁边的空地,设计一道诗歌长廊,用诗歌与周边居民产生精神联结。白夜定期征集并整理文学爱好者、居民写作的诗歌,在白夜的社交平台和公共区域展示,让在地居民有参与感的同时,也提升社区的文化氛围。所以,在白夜的玻璃墙上,在过道上,都能看到跳动的诗行。”翟永明表示,2021年的大半时间,白夜团队都花在了新空间的筹备上,整体建筑由艺术家何多苓与a9a建筑事务所联合设计完成。他们和青年设计师余明旻多次讨论和修改:怎样将白夜这样一个综合空间,与一个成都的老社区融合在一起。最后的设计方案基本遵循街区原有的脉络,白夜花神·诗空间的院子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公共空间。

(转载)艺术空间植入街巷 市民“近享”诗意生活_fororder_未标题-3

一介·巷子里

  一介·巷子里:

  小型艺术空间折射城市艺术活性

  在成都各个艺术空间就能见证到,小型艺术空间比大型美术馆更能折射出一个城市实际的艺术活性。坐落于玉林小巷中的一介·巷子里,是玉林具有代表性的新兴公共文化空间。它是一间140余平方米的玻璃房子,沿着小区的边缘停靠。暖黄色的木制墙体,透明的玻璃门窗,白色的房顶,木头架子,现代感十足。这个玻璃房目前是武侯区玉林东路社区的咖啡馆,同时也是一个社区文化空间,承载很多社区活动。

  谢双霜是一介·巷子里品牌负责人。她告诉记者,一介·巷子里由一介团队与社区共同策划、设计,基于对废旧自行车棚的改造,打造出了一个具有公共性的透明展示空间,借由举办“一介小展”等展览活动,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了展示作品、彼此交流的窗口。一介·巷子里的设计师张唐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建筑系。她的初衷就是建造一座社区友好空间,让十分有限的空间,尽量承载更多的使用可能性。比如说,在调研前期,张唐发现社区里有250余位登记在册的残障人士,所以在设计巷子里时,她特意将入口的长廊加宽,留足轮椅自身可360度旋转,以及陪护人可并排而行所需的距离;还有长廊扶手直通空间另外一头的社区小公园,扶手上会有盲文,提示残障人士所在的位置。除了这些,一介·巷子里还在持续做展,各式各样的活动在这里展开。2019年建成的“一介·巷子里”社区残障友好空间获得了2020日本优良设计大赏GOODDESIGN AWARD奖。张唐本人也获评2021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十佳社区规划师等奖项。

  谢双霜表示,一介·巷子里希望让社区居民除了遛弯之外,接触到更多具有青年活力的事物。做展不是输出,而是交流分享,一个对话及表达情绪的平台。一介·巷子里在成都社区圈子里也小有名气,投递作品的人也在变多。而这里也成为了社区居民休闲交流的根据地。谢双霜告诉记者,他们的店长是一位大学退休教师,与周围的居民关系很融洽。在店长的推荐下,一些老年居民也常常来喝咖啡,谈天,其乐融融。而不少老年人也自发地拿起画笔临摹展厅里的作品,感受艺术的气息。

(转载)艺术空间植入街巷 市民“近享”诗意生活_fororder_未标题-1

“老朱家”胶囊美术馆

  胶囊美术馆:

  以最小的面积带来最独特的观展体验

  在成都文殊坊,有个名叫“老朱家”的美术馆。作为四川本土第一家胶囊美术馆,它的面积仅区区4平方米,但足以见微知著,以管窥豹。8月初,虽然天气炎热,但也无法阻止观众观展的热情。这个小小的美术馆展出了康有为、谢无量、朱佩君、朱韧君、朱欣、何多苓、朱万春的书画精品12幅,7位参展者作为中国近现代百年历史的文化名人,他们的文脉延绵了整整五代。

  文殊坊是成都有名的“网红打卡地”,“老朱家”就隐匿于这里的一处十字街头。很多人匆匆路过很难发现在周围林立的酒店、餐馆和茶肆之中,居然还有一座小小的美术馆。作为本土首家“胶囊美术馆”,它的展厅仅4平方米,观众超过三人便难有立锥之地,但其气场却很大。展厅有一面临街,美术馆将其改造成了落地玻璃式的橱窗展示,暂时无法入内的观众可以站在街边欣赏里面的画作,这个众人围观的场景也成为了文殊坊的一道风景线。

  胶囊美术馆起源于国外,一般兴建于寸土寸金的大都会市中心,以最小的面积给观众带来最独特的观展体验,因此参展画作基本都是以小而精著称,力求每幅作品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胶囊美术馆尤其适合在节奏很快的大城市生存,之前上海和北京都有胶囊美术馆问世。成都作为中国艺术第三城,坐拥天府广场旁地标级别的四川美术馆,有悠久历史兼古韵古香的成都画院美术馆,在国内极具影响力的民营美术馆典范成都当代美术馆。如今“老朱家”这座胶囊美术馆的问世,也引起了业内的普遍关注。

  “老朱家”馆长朱万春今年41岁,他的经历颇为传奇。作为成都本土新锐艺术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幼年开始学习中国画,后来因为喜爱动漫,在大学时学习制作三维动画。在此期间,朱万春并未放弃传统绘画,他使用现代化工具结合了中国书法艺术与中国国画艺术两大艺术形式的精髓,其作品带有浓厚的东方韵味和幻想气息。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嘉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邓超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