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丰收·新农人|我家就在“千斤万元村”
来源:红星新闻网  |  2022-09-21 08:29:57

  红星新闻网(记者 李慧颖 陈俊州)9月20日报道 九月的风吹过郫都区的东林村,泛起的是层层稻浪,弥散出阵阵稻香,这是丰收的味道。

  稻田边,矗立着一栋栋灰白相间极具川西特色的小楼房。

(转载)庆丰收·新农人|我家就在“千斤万元村”

(转载)庆丰收·新农人|我家就在“千斤万元村”

  “来来,进去坐。我们现在家家户户都是楼房,干干净净的。看,好巴适嘛!”东林村居民张素蓉热情地邀请着记者到自家房子里去做客。“我们这个村不仅产千斤粮,还有着万元钱!”

  东林村位于德源街道东南部,毗邻温江区,辖区幅员面积432.33公顷,户籍人口4042人。近年来,东林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对照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标准,以“三块地”改革试点契机,完成1、2社拆院并院工作,建成兴东苑,45户村民住上了小别墅。

  村民幸福富足的生活,不断提升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功于东林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构建公园城市乡村表达为统揽,以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为抓手,充分激发集体、农民、社会投资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土地整理、开发林盘,延续蒜稻轮作耕作方式,不断促进区域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

(转载)庆丰收·新农人|我家就在“千斤万元村”

  村民搬进小楼房 有了自己的舞蹈队

  说到近2年来的变化,张素蓉是眉眼含笑。2020年底她和家人搬进了这栋宽敞的小楼房。水、气、讯、排污管网铺设等公服配套一应俱全,还配置了90个标准停车位。“娱乐活动也丰富了,我们还组建了自己的舞蹈队,村上给我们配的音箱,还有专门跳舞的广场。”张素蓉指了指院子里摆放的移动音箱。

  获得感、幸福感除了生活环境的变好,“钱袋子”更为重要。“除了儿子儿媳在镇上打工,我们主要是耕作自家的三亩多粮田。一年仅种植水稻和大蒜的收入是4万元左右。”张素蓉说到。这样的收入提升得益于政府的帮助。除了组织专业的培训会,邀请省、市农科院的专家教授,对农户进行土壤修复改良和绿色种植、绿色防控的技术培训,从而提高种植效益,种植出更好品质、更有竞争力的大蒜、水稻。还帮助当地村民们拓宽销售渠道。“卖得上价格,腰包肯定就鼓了。”

(转载)庆丰收·新农人|我家就在“千斤万元村”

(转载)庆丰收·新农人|我家就在“千斤万元村”

  500亩水稻满足1000个三口之家全年的口粮

  “今年我们种了500亩水稻,丰收的粮食至少可以满足1000个三口之家全年的口粮,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价值很值得骄傲的事情。”德之源大蒜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陈果顺着稻田远眺而去。

  陈果曾经是在上海奋斗年收入上百万元的都市精英白领,2018年一次招商引资让他来到东林村,“一见钟情”,就此扎根于此。“很多人都问过我同样的问题,为什么要放弃以前在上海优渥的环境来做农业。我不喜欢说什么情怀,这其实是我个人很自然的理性选择,我的确看到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的巨大发展前景,农村是一个广阔的舞台。东林村的产业特征明显,有城市依托,交通区位优势突出,生态环境好,加之地方政府领导很重视农业,我有信心在这里做出点成绩。”陈果真诚地回答到。

  据了解,2018年5月迄今,陈果在东林村带着一批“90后”小伙伴已经种了4年大蒜和水稻。如今,合作社已吸纳农民会员800余名,辐射园区所涉及的两个村所有大蒜种植区域7000余亩,带动农户每年产销蒜薹3000吨、年产大蒜1万余吨,年产值2亿余元。

  陈果透露,接下来他和团队一方面要继续挖掘优势资源,培育特色产业,吸引优质项目入驻;另一方面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进一步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我们希望能让种田更具吸引力,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加入我们,助力乡村振兴。”陈果作为新农人,扎根在了东林村。

(转载)庆丰收·新农人|我家就在“千斤万元村”

  “天府粮仓 我们实至名归”

  “整个东林村传统优势农业以蒜稻轮作为主,已有900亩农用地适度规模经营,形成4000余亩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东林村党委书记王德一带着记者走在东林艺术村做着介绍。成片金黄稻田中是青瓦白墙的小别墅,有着精致的园林设计。所在的东林艺术村是按照林盘原貌建起的“东林汇”“东林里”两处新院落,杂交水稻研发(办公)中心、杂交水稻展览馆、院士工坊、会议中心等坐落其中。第一个超级IP——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也在此村落内。这里是整个东林村发展的小小缩影。

  整个东林艺术村依托袁隆平国际杂交水稻种业硅谷和众多大地景观,600余亩大田景观内“散落”着17件(组)艺术装置,颠覆了传统的农业场景,让千年农耕情怀和川西林盘农耕文化之美在东林艺术村相互交融,构建出“风水林田院路六美同构”的川西乡村美景。

  “今年产业基地大概会有500万斤~600万斤的水稻产量。”王德一看着眼前的稻田说到。传统的稻蒜轮作在“乡贤+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下跨步高质量发展。而乡村振兴,于此还不够。如何以生态为支点撬动乡村产业振兴是重点。

  王德一介绍,通过系统分析区域条件和市场需求,东林村主要植入科创产业及配套的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功能区的大生态,立足桤木河南岸大美田园绿色生态本底优势,着力塑造科学研究、科技研发、总部经济、生产性服务业、新经济应用等产业发展科创空间新形态,精心营造高品质生活消费场景新业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针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低效利用、零星分散、闲置废弃和产业发展用地不足的矛盾,抓住农村“三块地”改革试点契机,由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与区属国有平台公司合作,打在乡村宜居宜业环境,提升土地利用价值,实现闲置土地资源多元转化。

  其中,东林艺术村便是通过集建入市、宅基地三权分置等改革,盘活宅基地等闲置资源560亩,清闲清低产业用地221亩,实现土地增值收益1500万元。组合拳下,2020年东林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26万元。

  进可都市,退可田园。东林村,我们想要的“诗和远方”就在这里。“天府粮仓,我们实至名归。”王德一说。丰收了,起风了,这份硕果来得恰是时候。

编辑:邓超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