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高质量推进五大新城建设 做优做强郊区新城核心功能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  2022-04-27 14:11:18

  都江堰是全球为数不多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三遗之城”。这里森林蓄积量709.6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0.34%;水资源总量20.89亿立方米,柏条河、蒲阳河、江安河等9条主河纵横穿城而过……绝佳的生态本底、深厚的人文历史,让这座城市天然与“公园”二字密不可分。

  3月16日,《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正式发布,明确了成都建设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城市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三大定位。

  作为成都平原主要水源涵养地和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成都重要的旅游功能区和文化展示窗口,面对时代考题,都江堰如何作答?都江堰市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发挥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优势、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发展优势,肩负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使命,在川渝共建巴蜀文旅走廊、成都打造文旅经济发展核心区中强动力、显优势、善创新、勇担当。

  走好新时代赶考之路,当前,都江堰正以建设世界遗产山水文旅新城、生态优先宜居公园新城、产业创新开放宜业新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新城、民生幸福智慧治理新城“五大新城”为抓手,做优做强郊区新城核心功能。

  筑牢绿色生态本底 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围绕加快建设生态优先宜居公园新城、精心守护山水空间,近年来,都江堰市坚定践行成都战略部署,划定“85%自然生态环境区、15%生态经济区”功能分区,完成369平方公里生态红线区域勘界,在全省首推“山长制”,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被国家七部委评定为优秀等级,发起成立长江上游首个生态保护检察联盟。

  探索生态价值转化通道,都江堰率先在成都完成GEP核算,有序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确权登记,建立反映保护开发成本的价值核算方法、体现市场供需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实施“流域治理+片区开发”EOD模式试点,统筹水资源节约保护和循环利用,做好水生态价值转化和用水权改革试点;与四川省联合环境交易所深度合作,参与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交易。

  投资10亿元的元气森林都江堰工厂进入试投产阶段,生产线上都江堰的“资源好水”正在变成“发展活水”。围绕推动产业建圈强链,都江堰市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着力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努力跻身数字经济、会展经济、总部经济等新赛道;重点培育旅游业、文创业、会展业、食品饮料、旅游装备、数字经济、特色种植7条产业链,推动绿色产业集群发展,加快构建产业创新开放宜业新城。

  做好“大灌区”文章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做好2022年“三农”工作,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按照这一要求,都江堰坚持种好灌区“粮”,以精华灌区核心区为重点,有序开展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作物腾退,守好粮食安全红线。2021年,都江堰完成腾退果木改种水稻6300亩,种植蔬菜及食用菌12.83万亩;202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将稳定在22万亩。

  都江堰出台《都江堰市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和配套实施细则,加快构建都江堰精华灌区产业集群;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目前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6万亩,2022年,75%以上水稻种植实现机械化插秧。

  都江堰聚力提升猕猴桃、川芎、茶叶等五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产业带动力、品牌价值力,加速健全冷链仓储、市场供给体系,以品牌铸就供应链价值链,拓展强企富民空间;目前已有11个“灌区造”农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都江堰市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国家级出口猕猴桃质量安全示范区。

  以大城市带大郊区 探索公园城市乡村表达

  农村是公园城市的生态基底、地域文化的根脉所在。围绕加快建设生态优先宜居公园新城,探索公园城市乡村表达,都江堰以新发展理念为“魂”、以公园城市为“形”,依托川芎中医药材种植基地、中国田园诗歌之乡、中国画家第一村等地标性乡村文化符号,通过实施精华灌区、川西林盘修复保护工程,塑造柏条河天府绿道生态农业景观示范带,提升乡村道路旅游标识,打造成青路、彭青路、蒲虹路等最美乡村路,形成聚源灌区文创、天马农耕体验、石羊田园生活等乡村组团。

  加快构建蓝绿交织公园体系,以绿道、小游园、微绿地串联林盘景观,带动乡村越来越美,2022年,都江堰将完成4个小游园、微绿地打造,新增城市立体绿化3000平方米,完成新改建各级绿道35公里,提升群众生活的“绿色含量”。

  围绕加快构建民生幸福智慧治理新城,都江堰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的社区发展治理与综合治理“双线融合”,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同时通过建设智慧韧性城市,以智慧赋能旅游,精准推送旅游全要素信息,重点构建雨情水情、人流车流等城市“生命体征”监测和应急处置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数字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突出世界遗产优势 打造独特生态文化IP

  近年来,都江堰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天府青城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国字号”荣誉32项,获得“天府旅游名县”等成都市级以上表彰79项。

  都江堰不仅是全球为数不多的“三遗之城”,市域内拥有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还是成都外事活动最多的区(市)县。

  如今,聚焦做优做强郊区新城特色功能,都江堰把世界遗产山水文旅新城作为“五大新城”之首,围绕山水文脉保护传承、旅游产业建圈强链、世界精品旅游目的地建设、快旅慢游功能支撑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可及等方向,通过文化传承、产业构建、场景丰富、消费激活、功能支撑、效能提升等举措,着重发挥世界遗产特色优势,打造独特生态文化IP。

  加快推动旅游产业建圈强链,都江堰聚焦旅游产业“6+1”产业链条、成都市旅游“4+3”核心领域,制定《都江堰市实施产业链建设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形成旅游产业链“五图六表”,明确细分领域突进方向;联合打造青城山-都江堰、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等核心产品,聚焦山水、大熊猫等IP,构建创意设计、文博旅游等产业体系,打响“大青城、大灌区、大熊猫、大冰雪”品牌。

  强化区域合作,都江堰与重庆市万盛经开区签订文旅产业发展合作协议,与南川、大足、武隆等地深化合作,联合设计巴蜀精品文化旅游线路,助力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世界精品旅游目的地;同时加强与国际友好城市合作,争取举办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节会、赛事论坛,打造成都对外交往特色展示窗口。(文 张鹭一)

编辑:邓超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