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柏合街道:“草编嬢嬢” 六十余年守艺柏合人的非遗艺术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  2022-03-08 18:45:01

成都柏合街道:“草编嬢嬢” 六十余年守艺柏合人的非遗艺术_fororder_草编文化非遗传承人陈秀英正在编制草编--摄影-刘世光

草编文化非遗传承人陈秀英 摄影 刘世光

  在成都市龙泉驿区柏合街道,有这样一种传承300年的工艺——柏合草编。柏合草编作为柏合“五绝”文化之首,曾是当地村民的主要副业收入来源之一。

  柏合草帽因做工精细、色泽艳丽、舒适耐用等特点广受欢迎,其产品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海外市场。当地一直流传着“到柏合寺取草帽喽”这句口头禅。可以说,草编滋养了柏合这方水土,是柏合人独特的文化记忆。

成都柏合街道:“草编嬢嬢” 六十余年守艺柏合人的非遗艺术_fororder_各类草编制品--摄影-刘世光

各类草编制品 摄影 刘世光

  今年73岁的草编文化非遗传承人陈秀英,是土生土长的柏合人,五六岁时就跟奶奶学习草编技艺,至今已有六十余年。几根麦秆在陈秀英巧手翻折之间,一段柔软细腻的金黄色辫子就编完了,靠着一针一线快速变换的缝合技法,不一会儿功夫,一顶精巧的遮阳草帽就做好了。

  草编工艺流程复杂,要求极高,一般有退、剪、筛、熏、剖、掐、晒、染、缝、压10道工序。以前,柏合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草编,上到八十岁老人,下到几岁孩童,心灵手巧的柏合人,仅草帽就能编出上百种款式。

成都柏合街道:“草编嬢嬢” 六十余年守艺柏合人的非遗艺术_fororder_成都市龙泉驿区柏合街道梨花街社区草编工坊-摄影-刘世光

成都市龙泉驿区柏合街道梨花街社区草编工坊 摄影 刘世光

  “以前家里条件不好,农闲时间,我们一家人就围在一起编草帽,第二天到集市上去卖,补贴家用。”陈秀英说道。那时,编草帽也就变成了柏合当地10多万人的生存之道。

  几年前,柏合绝大多数本地人不再编草帽。以前,这里有大范围的田地可以种植麦秆,现在这些土地都种植果树。2000年以后,因为销路的萎缩及产业规划的调整,种麦秆的土地逐渐减少,原材料缺乏,大家编织的积极性也大大下降,很多人逐渐改种水果,不再以草编为生。昔日人们在太阳下翻晒草辫、围坐在一起编草编、戴起草帽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场景,成为过往。直到2009年,柏合草编被纳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状况才有所好转。

成都柏合街道:“草编嬢嬢” 六十余年守艺柏合人的非遗艺术_fororder_柏合草编编制的成都大运会元素--摄影-刘世光

柏合草编编制的成都大运会元素 摄影 刘世光

  2019年,柏合街道梨花街社区成立草编工坊,陈秀英和50多位草编爱好者共同组成“草编嬢嬢”团队,致力于将草编文化发扬广大。经过她们的不断研发创新,如今,草编衍生出上百个品类,工坊里陈列了琳琅满目的草编作品,有各式各样的背包、箩筐、挂件、扇子,工艺品“龙”,成都大运吉祥物“蓉宝”,十二生肖麦贴画等。前段时间火出圈的“草墩墩”,更是让更多人关注到柏合草编这一传统工艺。

成都柏合街道:“草编嬢嬢” 六十余年守艺柏合人的非遗艺术_fororder_柏合草编中国龙麦贴画-摄影-刘世光

柏合草编中国龙麦贴画 摄影 刘世光

  “小小草帽圆又圆,遮阳避雨润心田,扇风纳凉好自在,一顶草帽一片天。”这是陈秀英为草编写的打油诗,生动诠释出她对草编的热爱。草编工坊的“草编嬢嬢”们平均年龄都在60岁左右,现在越来越少年轻人学习草编工艺,陈秀英忧心草编这一工艺得不到很好的传承。为此,陈秀英时常去周边学校教孩子们掐辫子、做简单的草编工艺,参加各种比赛,就是为了让更多人对草编感兴趣。“我们希望把这个技艺代代传承下去。”陈秀英说道。(文 刘颖锋 申巧巧)

编辑:邓超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