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四川消息:近日,天府新区眉山片区龙马镇凤梧村的蔬菜种植基地内一派繁忙的景象,种植大户冷永建趁着好天气,雇佣村民一起采摘儿菜,准备打包销往成都。
冷永建是凤梧村的村民,是当地有名的种植大户,种植蔬菜100余亩。2020年,客商到他的地里收购儿菜,批发价6角一斤,零售价能卖1元一斤,2021年批发价1.7元一斤,零售价卖到2.4元一斤,丰收的冷永建很是开心。
龙马镇地处天府新区东北部紧邻红星路南延线,距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仅30公里。近年来,该镇依托独有的区位优势,抢抓先机,大力发展蔬菜产业。目前,全镇有各类蔬菜种植约2000亩,冷永建所在的凤梧村正是蔬菜种植区。
菜农打包蔬菜 摄影 张忠苹
蔬菜种植 从无人问津到供不应求
龙马镇有“蔬菜之乡”之称,现有种植蔬菜面积2000亩,蔬菜种植历史已达20年。以前,村民大都自己在家种植蔬菜,满足自家食用外,还要靠卖蔬菜挣钱。但零散的蔬菜种植,因村民种植经验不足,种植技术得不到改进,同时村民对市场的形势缺乏预判,导致村民种植蔬菜既缺“卖相”,又缺“市场”。很多时候,村民的蔬菜卖不起价,有时甚至出现烂在地里无人问津的情况。
如何改变这样的状况,让村民种植蔬菜有赚头?2007年,该镇老虎山蔬菜专业合作社党支部成立,引导群众种植时鲜蔬菜,并将蔬菜种植确定为主导产业,随即成立了老虎山蔬菜专业合作社。
那时,冷永建成为了第一批加入合作社的村民,优先享受到合作社提供的种植技术。“合作社还专门邀请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来为我们培训种植相关知识。”冷永建坦言,在合作社的帮助下,他逐渐掌握了很多的种植技术,开始懂得市场规律,现在他所种植的蔬菜成功销往广州、湖北、北京、成都等地,每年的收入从以前的10余万元增收到现在的上百万元,种植的蔬菜也从无人问津到如今的供不应求。
蔬菜装车现场 摄影 张忠苹
一体化服务 带动4000农户持续增收
冷永建加入合作社所带来的效益,当地村民都看在眼里,村民们纷纷摒弃传统的种植模式,加入到该合作社的行列。目前,该合作社吸引4000农户加入。
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统一品种、统一操作规程、统一生产资料、统一田间管理、统一对外销售,实现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实现蔬菜种植规模效应,强力推进蔬菜产业发展。
依据当地的土壤环境和农户种植习惯,合作社协调公司、组织农户以种植时鲜蔬菜为主导产业,旨在为蔬菜种植农户服务,打造区域蔬菜品牌,保证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该合作社的“凤梧牌辣椒”“波当岭棒瓜”两个蔬菜品牌成为了国家认证的绿色食品。
同时,合作社吸纳村民就近务工,增加收入。
线上线下模式 发展蔬菜产业
以前,龙马镇到成都大约需要两个小时的车程。现在,红星路南延线通车后,通行时间缩短到40分钟。
路修通了,运输成本也降下来了,全国各地的蔬菜收购商闻风而至,不仅拓宽了销路,而且提高了当地蔬菜的售价。以青椒为例,在仁寿零售价为2元至3元每斤,而在成都的零售价可达6元每斤。
“除去运费都可以实现利润翻倍。”老虎山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冯华青说,道路交通的改善,让农户种出的蔬菜不仅不愁销,而且也能卖上价。
不仅如此,该镇积极拓宽思路,紧跟网络步伐,利用“线上+线上”的模式同步销售。“合作社不仅帮我们在线下找销路,而且还高价统一收购我们的蔬菜,统一挂到‘一亩田’APP帮我们进行售卖。”合作社社员姚火先说,她家的蔬菜今年挂到网上卖,很快就被全国各地的网友抢完了,她再也不用开着车把蔬菜运往城里卖了,现在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里开心挣钱。
据介绍,龙马镇将依托凤梧村、龙桥村两个100万村集体经济项目,建设蔬菜育苗基地30亩,引进大型业主,打造天府新区眉山片区龙马镇蔬菜物流链配送中心。
接下来,一个配送能力更强、供应品项更全、智能化效率更高的城市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将带动当地蔬菜产业的发展。
围绕特色发展蔬菜产业,龙马镇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在合作社的带领下,村民的美好生活有了源头活水,实现了致富奔康。(文 张琬沁 周婕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