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四川消息:作为省级百强中心镇争创者,仙市镇是自贡市沿滩区委、区政府打造文旅融合示范片的核心区域,境内有仙市古镇4A级景区,是自贡建设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的重要承载地。高铁自贡站和成自泸高速自贡东出口均设置在镇域内。特别是绵泸高铁内自泸段全线建成后,形成了“内江、自贡、泸州、宜宾”半小时经济圈、“成渝两地一小时”经济圈,古镇驶入高铁发展快车道,“千年盐运第一镇”焕发出新活力。
高铁自贡站 摄影 廖志全
利用深厚人文资源 带动景镇协同发展
仙市镇位于沿滩区北部,具有1400多年历史,素有“千年盐运第一镇”之称。昔日,自贡井盐经此入沱江、进长江、溯赤水,上蓉城、入川西、去川北、进川东、出三峡,仙市古镇成为井盐出川的第一个重要驿站和水码头,境内有国家级文保单位1处、省级文保单位1处,民俗民风传承完整,被誉为“川南古镇风情的标本”,是传承展示四川盐文化和川南民俗的重要载体。
仙市镇曾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传统村落”“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国家卫生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四川省特色小城镇”“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乡(镇)”“四川省首批文旅特色小镇”“省级最美古村落”称号。
近年来,仙市镇依托仙市古镇4A级景区,逐渐形成“古镇游带乡村游,乡村游促古镇游”的镇村一体化、景镇协同发展格局,已连续举办19届民俗风情旅游节、5届金秋旅游节。2020年,仙市镇累计接待游客9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6亿元。该镇擦亮仙市古镇4A级景区名片,深挖盐、水文化底蕴,坚持“一带一促”,结合“百胜慢餐”“柳溪小镇农场”亲子娱乐、水果采摘、花卉观赏等项目,点亮仙市主题游,促进发展乡村游。随着中华彩灯大世界建成,该镇依托城镇新区建设,发展“彩灯+”“+彩灯”产业,擦亮自贡彩灯名片,助力自贡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
鸟瞰仙市古镇 摄影 廖志全
经济指标全区前茅 城镇发展质量高
2020年,仙市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2%,全年招商引资完成亿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居全区前列。
近年来,仙市镇引入碧桂园、华侨城、铁投等品牌开发商建设高品质居住小区;同时,加大对农村宅基地审批和住房建设管理力度,严禁在建成区新建农民自建房,积极宣传引导推行新型结构农房。该镇还投资9100万元,实施百胜新农村综合体、慢餐文化园升级改造、古镇环境风貌全面提升改造等项目,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14个,改造提升农家大院8个,确保群众住得安全、住得放心。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在该镇落户,现有教职工311人、在校学生8000人。
仙市古镇 摄影 廖志全
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新产业蓬勃发展
仙市镇着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该镇围绕发展特色农业,着力培育特色种植产业,发展草莓300亩、水蜜桃1300亩、花卉观赏基地1200亩,形成水蜜桃、草莓、西瓜三大采摘体验区。
该镇还出台《仙市镇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实施意见》,大力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培育壮大古镇印象、荣鑫虾业、柳溪小镇等特色产业园、特色农庄;推动仙滩酒厂投资200万元技改项目,引导仙滩酒厂、仙酿豆瓣厂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三产融合,延伸产业链条。该镇现有新型经营主体50个,其中,专业合作社25个、家庭农场13个、种植养殖大户12户,形成与沿滩主城区错位发展且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推动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建设特色文旅项目 打造科技康养休闲区
结合恐龙王国、中华彩灯大世界等文旅项目,仙市镇高质量推进仙市古镇4A级景区提档升级,保护性开发古镇核心景区,有序推进釜溪河复合绿道、古镇盐运文化传承轴和象山半岛5G智慧城镇、箭口半岛田园康养智慧生活轴建设,打造盐运古镇风貌片、5G智慧风貌片、付家文旅风貌片、田园康养风貌片。
该镇依托华侨城、碧桂园等地产企业,紧密结合四川轻化工大学李白河校区、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东部新城康养中心、李白河湿地公园等,规划在箭口半岛打造集现代农业、休闲观光、高端医疗为一体的200亩智慧康养项目,并以此为示范,充分挖掘校地合作、校院合作、医教合作潜力,为镇域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推动仙市镇现代农业、科技医疗、康养产业等产业快速发展。
目前,该镇还依托自贡东部新城,以高铁自贡站为核心,布局占地约130亩的快速旅游集散及快速物流产业区,引入客运集散(沿滩客运北站)、物流仓储等业态,主动对标配套沿滩四大产业园物流商贸及乡村旅游定制服务业务,打造区域性物流商贸快速集散地。
聚焦党建引领 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仙市镇加强党建引领,着力整合基层工作平台和机制,构建“大党建”格局,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凝聚人心、团结群众的坚强核心,推动基层发展治理学院和陈家祠家风馆教育基地优化升级,着力打造“院馆”教育培训品牌,推进“道德银行”的言传身教,把思想政治建设融入日常、抓在经常,以优良党风引导社会新风;修订完善以倡导文明新风为主要内容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推动社会治理逐步实现从粗放到精细、应急到常态、治标到治本的转变。
近年来,该镇构建起“党群综合服务中心+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的联动体系,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引领力,整合各方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构建以村级党组织为核心,自治、法治、德治相衔接的“一核三治”村级治理体系,推动党的领导、民主管理、依法办事有机融合,让基层党建工作引领基层治理同频共振、互促共进。(文 牟丽 张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