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四川消息:4月22日,德阳市召开2021年一季度全市经济形势新闻发布会。根据市(州)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1年一季度,德阳市地区生产总值为574.75亿元,同比增长16.5%,比全省高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8.63亿元,同比增长10.4%,比全省高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76.27亿元,同比增长14.2%,比全省高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为259.85亿元,同比增长19.9%,比全省高2.3个百分点。
德阳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一季度,全市经济运行呈现“一高”“二稳”“三快”“四好”的特点。
“一高”
德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实现高开,高于全省。从增速看,因2020年同期基数效应影响,2021年一季度,全市GDP增长16.5%、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9.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0.2%,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高开。其中,GDP增速比全省高0.7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增速高2.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1.3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2.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0.3个百分点,5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省,符合市委经济工作会提出的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省的预期。从在市州的排位看,GDP增速居全省第5位、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居第3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第3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第4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居第4位。5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居全省前列,符合市委经济工作会提出的开局“站位卡位”的预期。
“二稳”
一是就业保持稳定。2021年一季度,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2%,比2020年同期回落0.27个百分点,控制在合理区间;城镇新增就业13197人,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的33.0%,同比增加3056人,增长30.1%。
二是物价总体稳定。2021年一季度,全市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1.3%,八个大类呈“两升六降”态势。其中,衣着类下降5.1%,食品烟酒类下降2.4%。
“三快”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20年一季度的6.9:48.5:44.6调整为6.7:48.1:45.2,第一产业占比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比下降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高0.6个百分点。
二是内生动力转换加快。主导产业加快发展,2021年一季度,全市五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9%。其中,通用航空产业增长26.2%、医药食品产业增长19.3%、装备制造产业增长16.7%、先进材料产业增长14.8%、数字经济产业(不含服务业和网络交易额数据)增长8.2%。民间投资增势趋好,2021年一季度增长14.3%,比2020年同期提高26.4个百分点。消费升级类商品较快增长,2021年一季度,全市限额以上企业体育、娱乐用品类零售额增长68.7%、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88.3%,均快于限上消费增速。
三是新动能积蓄加快。市场主体快速增长,截至3月末,全市新增市场主体7146户,同比增长19.5%;全市市场主体共计23.2万户,同比增长18.5%。高技术(制造业)产业加快恢复,2021年一季度增长13.6%,比2020年同期高9.7个百分点。新业态不断涌现,全市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增长25.6%,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125.4%。
“四好”
一是财税金融增长较好。2021年一季度,全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5亿元、增长41.1%,比全省高15.7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27.7亿元,同比增长40.6%;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11.3%和14.4%。
二是企业效益不断好转。2021年1月至2月,全市129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6.6亿元,同比增长75.0%,亏损企业213户,同比下降33.0%,企业亏损面比2020年同期缩小8.8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先进材料产业、通用航空产业、数字经济产业等现代产业营业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由负转正,10个行业门类盈利均比2020年同期有所改善。
三是居民增收持续向好。2021年一季度,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32元,比2020年同期增加1205元,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14元,比2020年同期增加835元,增长16.1%,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
四是先行指标表现良好。2021年一季度,全市用电量、货运量增长较快,工业用电量达22.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0.2%;公路运输货运量、公路运输货运周转量分别增长57.8%、52.1%。(文 沈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