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四川消息:风扫地,月照床,三石一鼎锅,四石一张床。这句流传在宜宾高县来复镇大屋村村民口中的自嘲之语,道尽了大屋村曾经贫穷落后的窘境。经济落后、交通闭塞,是人们对这个小山村最初的印象。
时光荏苒,走进如今的大屋村,映入眼帘的是黑亮平整的大道,林荫掩映的小洋楼,郁郁葱葱的茶园。薄雾清起,茶香袅袅。这不禁使人疑问,曾经的山旮旯,被施了何种“魔法”,从闭塞穷山村摇身变成了国家4A级景区。
文化院坝
“快”与“慢”的交融 擘画出农旅“样板”
2008年以前,大屋村受地理条件限制,与外界交通不便,全村没有一条水泥路、产业路,缺乏主导产业,老旧土瓦房遍野,村民苦不堪言。
要致富先修路。深知这一道理的大屋村村支部书记马六生为了改变大屋村的窘状,他于2008年在没有任何一个项目补贴,征用土地不作任何赔偿和调剂的情况下,团结带领全村百姓积极投身村道修建中,率先在村上修建了25公里的四条环线路。2012年,宜宾市启动新一轮脱贫攻坚,大屋村被列入“十二五”省级贫困村。大屋村通过搭乘“脱贫攻坚”这股东风,打通了外出瓶颈通道“大赵路”,缩短了与大山之外的空间距离。油化四条环线、大修生产道,让大屋村在交通道路建设上实现了“弯道超车”。
随着交通大道宜庆路的建成通车,使大屋村打造的大雁岭景区融入进宜宾的“朋友圈”,大雁岭“快交通+慢旅游”旅游版图呼之欲出。产业发展、景区打造,“快”与“慢”的交融,将擘画出农旅“样板图”。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好多人宁在外面讨饭也不愿回来,哪里想到我们能成为国家4A级景区。现在城里人都到我们这儿买房、旅游。”村民刘天奇激动地说道。
郁郁葱葱的茶园
“无”与“有”的转变 演绎出蝶变“传奇”
“大屋村与其他景区最大不同则是我们围绕‘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的理念,因地制宜做大做强一二三产业,培优育好企业,实现了三产联动,多态融合。”马六生一语道出了大屋村的成功秘诀。
四川早白尖茶业有限公司的入驻和“中国红茶第一庄园”的建设,为大屋村茶叶产业发展迎来新突破,全村茶叶单项产值突破5000万元。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云锋、林峰农业、红竹沟生态园、芸艺花卉、优友特等企业也入驻村内,激活了大屋村旅游产业,大屋村以休闲康养、农耕体验、文创电商等新业态为主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之路也越走越宽,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
“2020年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游客有所减少,但大雁岭2020年还是有20万人左右的游客,旅游业综合收入实现2.5亿元以上。”四川早白尖集团董事长张德勋说道。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大屋村人穷则思变,击楫奋起,以“富、强、善、美”的大屋精神为引领,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帮扶下,闯关夺隘,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大跨越。2020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2.02万余元。曾经的山旮旯,摇身变为了“聚宝盆”。
林峰湖山庄
“景”与“人”的塑造 彰显出“两山”智慧
发展旅游业,关键在“景”,核心在“人”。近年来,大雁岭景区一手抓“景”的打造,一手抓“人”的塑造,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将旅游业融入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引导农民既“种农田”又“种风景”,拓展出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自景区创建以来,大屋村党支部通过“项目投、社会助、群众筹、政策奖”的建设路径,整合资金1800余万元,积极推进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00万元建设雁鸣湖二级提灌站,配套廊桥、滑索等户外娱乐设施设备,实现大雁岭景区提档升级;积极探索“投资收益、自主经营、田园托管、统购统销”集体经营模式,将“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产品资源”组织起来,采取“组织+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方式,注册“大雁岭”商标,与高县文旅公司合作建设、开发产品,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发展体验农业、休闲农业,康养文创等业态;景区内云峰湖百花园养老公寓成功创建为大型养老公寓,林峰山庄成功创建为5星级农家乐。
为进一步推动全村人民既富口袋,也富脑袋,在村党总支带领下,大屋村首创走好“红色基因传承、金色产业发展、蓝色乡村治理、绿色生态守护”之路;成立文艺骨干队伍、自愿服务队伍、道德评议队伍等五支队伍,开展“五星党员”“十星农户”“产业大户”等评比,举办“村晚”,形成全村和美向上的精神风貌。(文/图 朱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