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治理 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2021-12-06 18:26:56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邓超责编:胡晓萌

  李晟之

  通过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将更大受惠于也贡献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成为带动我国西部生态建设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长江经济带西部与东中部协同治理的重要极点。

  长江上游最大耦合点在成渝地区

  长江经济带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长江上游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带动西部各省区市可持续发展的重任。

  从国家定位看,长江上游既肩负生态屏障重任,也有绿色发展的蓝图。然而,长江上游自然地理条件迥异,西藏和青海生态脆弱性强,甘肃、云南、陕西、贵州、湖北在长江流域的面积相对较小,而四川和重庆绝大部分国土面积都在长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有成都和重庆两个国家级中心城市。在整个长江上游,成渝地区是生态屏障建设和绿色发展的耦合点,且具有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成渝地区的产业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都受惠于长江流域的干支流,岷江对于成都市、长江和嘉陵江干流对于重庆市的作用尤其明显。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恶化,首先受到影响的就是成渝地区:洪水和泥石流每年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水资源紧缺也成为制约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成渝地区对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贡献也非常明显:第一,作为中国西部产业体系最完备、规模最大和人口总量最大的区域,成渝地区的各种污染排放也不容忽视,成渝地区的碳减排对于整个长江上游具有决定性意义;第二,成渝地区的发展将进一步吸纳长江上游其他区域的人口来就业和生活,将减少其他区域面临的生产生活压力,有利于生态屏障建设;第三,随着成渝地区经济水平和居民绿色消费意识提升,对长江上游其他区域的生态旅游和高质量农林产品需求进一步提升,有利于整个生态屏障区朝着绿色发展的方向转型。

  协同治理抓住了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关键点

  纵观全球重要大江大河治理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如亚马孙河、恒河等,流域治理的关键是协调好上下游各个关联体的利益关系,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合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围绕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提出了三大任务,即推动生态共建共保、加强污染跨界协同治理、探索绿色转型发展新路径,都凸显了协同治理的理念,抓住了流域治理的关键,具有很强的科学指导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主要可以从下面几点展开。

  加强四川省和重庆市围绕河流的污染排放、洪水和泥石流治理、水资源利用等领域的合作。长江(干流)、嘉陵江、乌江、岷江、涪江、沱江等河流把四川与重庆紧密联系起来,关联点多、涉及面广,通过协同治理共赢空间很大。

  加强四川省和重庆市优势互补,共同探索绿色转型新路径。两省市工业互补性强,加强内循环可以缩短运输距离和减少碳排放。重庆和成都的金融、产权交易中心为成渝地区低碳发展领域的技术性、制度性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两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丰富,随着交通条件的飞跃性变化,生态旅游潜力巨大。

  加强成渝地区与长江上游其他省区的交融互动。随着成渝地区对整个长江上游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在共抓大保护的前提下,紧扣生态修复以成本共担为基础推进全域共建,将促进流域中各地区以自身拥有的丰富资源推动全域的生态建设,也将促进流域与地区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共同实现。

  四川在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中具有引领作用

  四川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建设核心区,全省96.6%的水系属于长江水系,地表水资源占长江水系径流的三分之一,流域面积接近长江经济带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在长江流域生态安全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位于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核心区。

  四川省委、省政府早在本世纪之初就在全国率先把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作为总体目标,此后更是明确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奋斗目标。截至2019年,四川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9.6%,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85.6%,自然保护区面积超过830万公顷,87个国考断面中达标或优于Ⅲ类水质断面85个,10个出川断面全部达到国家要求,消除劣V类水体,水环境质量创“十一五”以来最好水平。四川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四川长江流域生态安全问题,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把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作为工作任务,并提出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导思想。四川省在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工作中,将把本省的“筑牢”与更大区域的“共筑”结合起来,而四川省二十余年来在建设生态屏障中积累的经验教训能够在整个长江上游得到推广、检验和完善,四川省的生态建设、生态安全将获得更大的生态空间支持。

  (作者系四川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