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蜀道,邂逅“植物界的大熊猫”
来源:华西都市报  |  2023-12-05 09:20:28

(转载)在蜀道,邂逅“植物界的大熊猫”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红豆杉。受访者供图

(转载)在蜀道,邂逅“植物界的大熊猫”

黎斌在野外考察中。寻路路摄

  深秋,位于陕西省汉中市佛坪县的秦岭大熊猫佛坪救护繁育研究基地内,以“戏精”出名的网红大熊猫“秦韵”津津有味地吃着新鲜的竹子。一旁,一棵挂满红果的树在寒风中傲然挺立,微风拂过,果实微微颤抖。

  “别乱摸,这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该基地负责人走上前,拦住记者,细细科普起来。

  红豆杉,集观赏和药用于一身,是世界上公认的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具有“植物界的大熊猫”之称。

  但在秦岭,红豆杉却较为常见。

  秦岭,蜀道存在意义所在。大自然造就了秦岭蜀道之难,也造就了秦岭山川之美。这里,有旖旎的花草风光,更有罕见的野生动植物物种,被称为“生物多样性基因库”。

  “事实上,被认定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物种,一般数量都不多,保护价值大,非常珍贵。在秦岭,像这种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还有几种。”日前,陕西省西安植物园(陕西省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黎斌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寻路蜀道”大型人文采访活动采访团采访时说。他从事秦岭植物多样性调查研究已有27年。

  沿着蜀道 邂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一岭划南北,一山聚生灵。秦岭,东西绵延1600公里,横跨甘、陕、豫三省,将众多名山峻岭揽入胸怀,以其宽广和高耸重塑中国中部大地面貌。

  在这隐秘的高山深谷里,生存着近5000种维管植物、900余种脊椎动物,是全球生物多样性11个关键地区之一。

  “秦岭共有7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黎斌说,分别是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紫斑牡丹、太白山紫斑牡丹、曲茎石斛、象鼻兰、华山新麦草。

  “沿着蜀道一直走,就能找到紫斑牡丹。”令黎斌觉得巧合的是,除华山新麦草离蜀道较远外,其余几种植物都和蜀道有关联。

  对于采访团在秦岭大熊猫佛坪救护繁育研究基地内偶遇的红豆杉,黎斌说,在整个傥骆道、陈仓道都能见到它的野生植株,甚至还能看到少数的红豆杉大树。

  “实际上,傥骆道沿线的植物物种多样性非常丰富。”黎斌说,傥骆道穿越了秦岭的主峰太白山及兴隆岭,部分路段荒芜已久,人迹罕至。

  太白山,秦岭最高峰,海拔3771.2米,是我国大陆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一高峰。其山体高大雄伟,林海莽莽,不同的草木结带成层,构成色调分明的植被垂直带谱。

  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野生植物种类大多起源于温带和寒温带,甚至还有少量种类属于青藏高原植物区系向东扩散的分布类型。“这些种类在傥骆道附近的太白山山顶和兴隆岭山顶都能看到。”黎斌说。

  跋涉秦岭20余年,黎斌在蜀道上见过不少野生重点保护植物,除了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外,还有很多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提起这些植物,黎斌如数家珍,例如春兰、蕙兰、杜鹃兰、云南红景天、重楼、天麻、连香树、水青树等。

  这些珍稀濒危植物一直生存在秦岭的千山万壑之间,或在蜀道旁,或在悬崖绝壁上。对黎斌而言,能找到它们,不仅要靠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的科考工作和敏锐的目光,更要感激大自然的恩赐。

  正是秦岭,造就了如此珍贵的自然资源。

  可持续发展 保护秦岭生态即守护未来

  秦岭地理位置特殊,是中国中西部最具典型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地域。这里生态系统多样、地域分化明显、互补性强,是全球生态系统中极为重要而特殊的一部分。

  “保护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资源,不仅是中国生态建设的需要,也是全球生态安全、生物资源持续利用的需要。”在黎斌看来,保护秦岭的自然环境、野生动植物资源,实际上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以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20多年的野外科考工作经历,让黎斌对秦岭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作为一个独特的自然地理单元,秦岭山体庞大,气势磅礴,拥有东亚地区最完整的山地生态系统,不仅是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宝库,也是世界性的生物多样性宝库之一。

  秦岭完整的层次清晰且复杂的植被垂直带,让其成为东亚山地植被垂直带划分对比的标准。黎斌解释说,秦岭的许多地段受人类影响较小,还一直保持着原始的自然风貌,是分析判断人类对生态环境影响程度的衡量标准,也是世界自然环境本底样本之一。

  “所以,秦岭及其存在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国家乃至世界性的意义。我们一定要保护好秦岭的自然生态环境及其存在的生物多样性。”黎斌说。

  秦岭守护者 默默保护大山里的生灵

  20多年来,黎斌每年到秦岭山区开展野外调查工作不低于20次,或跋涉于重峦叠嶂间,或穿行于莽莽林海中。他的每一次行程,都以调查山野间的花草树木为核心。

  在秦岭植物资源科考工作中,黎斌所面临的是陡岩密林、毒蛇猛兽、刮风下雨等恶劣的工作环境。“我深知到处探寻珍稀濒危植物的艰辛与不易,但发现珍稀濒危植物时的惊喜、激动和兴奋,完全能让这些辛劳不值一提。”他说。

  2021年5月13日,为了弥补在太白山山顶未能发现长角布袋兰的缺憾,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带着黎斌及其同事卢元博士,去往太白山的另一个地方。

  没想到,这次行程有了意外收获。在寻找过程中,黎斌看到了秦岭特有物种——秦岭开口箭,急忙招呼卢元前来拍摄。因为需要采集植物标本,黎斌在拔出秦岭开口箭时,不小心带出了一株不起眼的“小草”。

  这株“小草”形状奇特,没有直立茎和绿叶,仅靠细细的根和根状茎连接起两朵黄豆大小的花朵。出于专业敏感性,黎斌断定这是一种在秦岭地区从未报道过的种子植物“新成员”。

  能够发现它,黎斌异常激动。在深入细致地研究后,卢元和黎斌确定这是一个在秦岭地区发现的植物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秦岭水玉杯。该物种是一种腐生种子植物。作为植物界中罕见的“避世隐居者”之一,它在整个生活史中均隐匿地生存在地表或森林的腐叶层下。

  “正是这一系列的巧合,才让我们能幸运地一睹这种奇特植物的芳容。”如今回忆起来,黎斌仍满是兴奋。它的发现,不仅为秦岭和陕西省新增1个新记录科——水玉簪科,而且其分布点是水玉杯属植物在中国北方已知的唯一分布点。

  每当这个时候,黎斌便期望着社会公众能多给山野间的珍稀花草树木一份关注,保护它们的生存区域不再遭受侵犯,让生活在秦岭的万千生灵真正且长久地与山河共存。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彦君 闫雯雯 伍勇 周琴 陕西秦岭报道

编辑:邓超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