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山川 风景正好
来源:成都日报  |  2023-06-14 08:46:45

(转载)雪域山川 风景正好_fororder_未标题-1

(转载)雪域山川 风景正好_fororder_未标题-2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在若尔盖采访

  青藏高原东南、四川盆地西北,这里是总面积超过20万平方公里、覆盖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全境的川西北生态示范区。

  这里有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高原泥炭沼泽若尔盖湿地,也有我国最大的黑颈鹤栖息地花湖湿地,同时孕育着75%以上的青藏高原特有高等植物和数以千计的特色动物。这里留下《格萨尔王史诗》和根据史诗修建的格萨尔王城,唐卡、彩绘石刻、牛羊毛绒乃至诞生于此的《康定情歌》,在这里绽放出独特的文化魅力。这里也是红军长征曾经走过的地方。这段长征中最艰苦、最悲壮、最辉煌的历程,在雪域山川之间留下了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

  作为我省五大经济区中,唯一以“生态”为关键词的区域,川西北肩负着建设“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典范”的使命。生态的高质量保护如何实现?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要如何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5月的雪域高原,山花正开、乍暖还寒,新时代四川经济地理调研纪行采访组从成都出发,“长征”近4000公里,直入川西北,探寻问题的答案。

  让生态保护“高质量”

  川西北拥有草原雪山、湿地蓝天的大美生态。地处长江黄河上游的位势,也带给其突出的生态地位。川西北如何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高质量”?

  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管理局科研科科长索郎夺尔基用望远镜遥遥观察着远处沼泽内的黑颈鹤;数十公里外,九曲黄河第一湾景区,远道而来的游客李佳热情地与网红土拨鼠“打招呼”;更广阔的区域内,静静吃草的牦牛、奔驰的骏马和广大的牧民、游客,在川西北共同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美画卷。

  “生态兴则文明兴。”在省委“五区共兴”发展战略下,在全省生态安全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坚持将生态的保护、修复一体统筹,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千年大计奠定生态之本。

  ——以榜样凝聚生态保护共识。

  黄河四川段,全长174公里,自川西北生态示范区而入,也由川西北生态示范区而出,这里也是四川境内唯一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母亲河流域的区域。若尔盖县的黄河岸边,四川首支“黄河护河队”正开展每周两次的例行巡逻。这支平均年龄20多岁的队伍,要巡查若尔盖县73条河流、6个湖泊及3个重要湿地,“每次徒步巡逻的距离,都超过20公里。”副班长泽让当州说。清理漂浮的生活垃圾,劝阻教育沿河农牧民和游客……这支约50人的队伍,呼吸着高原稀薄的空气,从阳光炙人的夏天走进风雪逼人的严冬,从泥泞难行的河岸投进寒冷刺骨的河水,他们的付出,换来黄河水一年清过一年,也带动超过1000名牧民群众自觉加入到守护黄河的队伍中。

  黄河的河水清了,周围的生态更美了;上游的河水清了,下游的人民也受益了。

  ——以科技提升生态保护效率。

  小金县的5月寒风呼啸,温暖的饲养棚内,还不到1岁的小牦牛们正大口大口吃着牧民阿心准备的草料;数百公里外,大雪纷飞的红原县瓦切镇阿木乡,博士生覃宇正在中国科学院若尔盖湿地生态研究站值守——他要采集高原的信息,并进行科学分析。

  “过去纯放养牦牛,怕入冬后掉膘严重,死亡率高。现在都不用操心了。”阿心对阿坝州目前推广的“暖牧冷饲”新型生产模式很满意。他不知道的是,支撑这一新模式的部分科学依据,却来源于覃宇所在的观测站。

  “川西北高寒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高寒畜牧业基地,科学管理这里的生态系统,是实现当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副站长刘建亮表示。他们在科学研究当地生态环境和承载力的基础上,还参与发展和推广草地生态畜牧业,不仅帮助牧区群众减畜不减收,也更好地保护了当地的草原。

  环境的高质量保护离不开人们的广泛参与,同样离不开科学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近年来,阿坝州全面划定“三区三线”,全面落实河(湖)长制、林(草)长制、田长制责任,创新开展了黄河上游干支流综合治理;甘孜州颁布实施四川省首部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甘孜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出台森林资源管控“四个最严”制度,织密水生态、森林草原生态系统保护大网……

  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前不久,一场关于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新闻发布会在成都召开。“阿坝州全州林草综合植被覆盖率达到85.6%,湿地面积达到881万亩;甘孜州建设各类各级自然保护地81个、5.53万平方公里,实现数量和面积均达全省第一……”这样一组数据,让世界看到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保护生态环境的成效。

  让生态变现“高质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坐拥优质的生态和多彩的文化,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如何在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将优质的资源变现,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驱车800公里,来自山西的游客张虹来到九曲黄河第一湾。背对巍峨的雪山,远望无尽的黄河,她由衷地感叹,“黄河之水天上来,美!这张门票,值!”2006年以来,像张虹一样的游客,九曲黄河第一湾景区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460万人次,总收入超亿元。

  让游客觉得值,把自然景观真正打造为旅游产品,这可不是一件容易事。为满足不同游客的个性需求,当地精心选点,先后打造游客中心、客运中心、科普中心、景区观光扶梯、上山栈道、黄河文化墙等特色产品。

  全面推动生态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阿坝州还成功打造了红原雅克音乐季、黄河大草原旅游文化节等生态文化旅游的著名IP,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自然风光宜人,高原孕育的特色文化,也吸引无数人来到川西北。

  碧空如洗,白云缭绕,巍峨的卓达拉雪山下,一座壮美的藏式古城兀然耸立。雄伟的城门、高大的城墙、可供远望的碉楼、三十员大将的寨子……格萨尔王城的这些文化景点,都是根据史诗《格萨尔王传》记载的内容所设计,步入其中,仿佛来到史诗中记载的场景。

  “格萨尔王是藏族人民引以为豪的英雄人物,在千百年的历史积淀中,孕育出独具特色的格萨尔文化。”龙泉驿区对口支援队队员、挂职甘孜县格萨尔王城景区服务中心副主任陈云林说,在龙泉驿的对口支援下,甘孜县以文旅融合方式打造王城,于2020年成功申创4A级景区,“在王城中感受史诗文化,已成为317国道上,不少自驾游客的首选。”

  不仅如此,川西北的非遗传承人、藏医贡确加措打造出独特藏香,为游客们提供独特体验,“我们的产品,还通过直播等形式,成功销往上海、深圳、成都等大城市。”

  据统计,作为康巴文化发祥地的甘孜州,累计汇聚文化资源6大类15073个,旅游资源8大类361123个,当前,当地正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建成A级旅游景区94个。同时,成网成环的骨干旅游环线成功把散落在甘孜大地各处的景区景点串珠成链。

  民族文化与红色文化在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交相辉映——小金县境内,两河口会议纪念馆外,曾经贫瘠的土地已然商铺林立,熙来攘往;班佑河畔,红三军几百位战士牺牲地,树立起英雄的丰碑,吸引过往游人驻足瞻仰;松潘县川主寺镇内,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则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总碑的独特价值,吸引海内外游客到来。

  历史总是在接续奋斗中前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

  红军长征留下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仅激励当地居民克服各种困难追求美好生活,勉励一代代对口支援党员干部走进川西北,共创美好家园,也为川西北留下宝贵文化遗产,吸引不少游客走进川西北,感受雪山草地红色之旅。

  今年1至5月,川西北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这是广大游客对川西北生态文化旅游体验感充分认同的直观表达。

  让发展普惠“高质量”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发展成果,要如何让更多群众受惠?

  家住黄河边,牧民其美则仁家的牦牛比其他村的亲戚少了一半以上,但去年年底盘算了一下年收入,其美则仁家反而高出一些,“多出来的钱,都是九曲黄河第一湾给我的。”

  原来,为了保护黄河和景区,若尔盖县鼓励周边居民纷纷缩减了牲畜养殖的数量和农耕种植的面积,作为补偿,县里也从景区门票收入里专门拿出一部分用来作为生态补偿款。“每卖出一张门票,其中的12元就会被计入生态补偿款。”若尔盖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芶丽芳说。从2009年到2022年,九曲黄河第一湾景区累计发放的生态补偿款达到4000万元以上,“生态越好,景区的效益就越好,我们的收入也跟着涨了。”其美则仁说。

  阿坝州的牧民从生态景区分到了门票收入,甘孜州的村民则从文化项目里收到工资和分红。

  整理床铺、清扫地面……格萨尔王城的酒店内,60多岁的俄嘎一大早就忙活起来,忙里忙外一整天,他却始终都是笑呵呵的。“现在平均每个月工资3000元,心里只觉得美。”

  更美的是,到了年底,他还能额外拿到一笔分红,“我们村是王城里一家商铺的房东,村里每年收到的租金,都会在年底分红给我们。”

  原来,在格萨尔王城的建设中,得到龙泉驿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龙泉驿总共投入9000余万元作为甘孜县128个脱贫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资金,帮助128个脱贫村从王城中获得项目经营收益的长期分红权。

  “有工资,有分红,留在家乡的收入,不比到外地打工差。”俄嘎的话,不仅是当地不少受访居民的共同感受,也让数百公里外的松潘县十里回族乡火烧屯村村民们感同身受。由大邑援建的“十里拾光”服务区,为往来川西北的游客提供了歇脚的地方,也为紧邻服务区的火烧屯村引来源源不断的人流和客流。

  怎么把“人气”化为“财气”?村里打造“十里繁花十里香,一半诗词一半屯”的回族风情小镇,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服务业,并销售牦牛肉、野生菌、虫草、贝母等特产。

  “目前,村里有30余户村民参与农家乐和旅游服务业,购买旅游大巴车、出租车等40余辆,200余人从事特产销售,几乎家家户户的收入,都因项目的建成而提升。”松潘县十里回族乡专武部长兼副乡长董越表示。

  2022年,阿坝州8.1万脱贫人口通过产业带动持续增收,4.1万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4.4%;今年一季度,甘孜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8%,增速居全省第一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数据背后,正是川西北生态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惠及广大群众的直观写照。

  筑牢生态本底,推动绿色发展,今天的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兴未艾,风景这边正好。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杨扬 蒲薇 黄颖 吕甲 白洋 刘金陈 泽登旺姆 吴雅婷 摄影 吕甲

编辑:邓超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