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理念指引下的城市实践与探索②城市空间的密码
来源:成都日报  |  2021-02-13 15:22:04

  城市梦想受制于空间也绽放于空间,关键的问题是,要找寻破译空间限制的密码。

  以伦敦、纽约、东京、新加坡、上海等城市为样本,近年来成都不断深化关于国际大都市规划建设的追踪研究。启发的关键,就是要提高区域经济和人口的承载能力,而承载能力的构建,需要以未来审视当下的远见。

  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在酝酿影响未来的力量,一笔一画勾勒了千年大计的发展蓝图——累计汇集1000多名国内外专家、200多个国内外团队、25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稳扎稳打,保持历史耐心,创造“雄安质量”系好新规划建设“第一颗扣子”。

  迈向全球城市“排头兵”的过程中,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一开始就瞄准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国际水准,历经三次规划调整,最终以富有人情味的舒适感和洋溢“场所精神”的归宿感吸引了海内外众多一流科技研发人员。这是“取法乎上”与取法乎“实”的结合。

  龙门山、龙泉山“两山环抱”,沱江、岷江水系“两江环绕”,山水相依,架构起成都的空间棋盘。从古蜀先民趋“山形地势之利”避“泽国水患之害”,到隋唐明清逐渐形成“三城相重、两江抱城”的城市格局,先人的筑城智慧昭示我们,因天时就地利,遵循规律,方能为开创城市新未来构筑最适宜空间。

  加快建设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需要科学分析未来经济人口增长对空间承载力的需求,以更长远的眼光谋划城市永续发展新空间,以更先进的理念引领城市发展新模式,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结合未来人口演进趋势,推动城市功能与空间布局适配。

  顺应世界城市空间演变的历史规律,集成不同时代地域理想城市的形态智慧,坚守美好生活的价值归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成都迈向世界城市途中探寻的空间密码。

  01

  突破瓶颈

  城市化进程波澜壮阔,我们在享受城市化生活便利的同时,也面临困扰。

  如何在实现“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强担当、作贡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极核城市如何更好发挥极核功能?

  唯有更加自觉地在国家战略全局中谋划城市发展,前瞻构建起引领更大区域高质量发展、参与全球高水平竞合的空间体系,为产业体系、功能体系、公服体系和治理体系良性互动构筑起坚实的综合承载力。

  城市的自然资源禀赋具有不可逆性,环境容量亦有自身“天花板”。城市野蛮成长、空间无边界扩张,人口无序膨胀,形态千城一面,超大城市运行何以为继,文化传承如何延续?

  城市空间布局与高品质生活、城市经济地理与高质量发展存在的结构性冲突,越发清晰地暴露出传统发展方式下城市空间的承载底线。解答好“突破增长极限”这一课题,刻不容缓。

  现实问题的产生,根本上是缺乏先进的科学理念指引。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

  “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指明了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基本遵循和方法路径。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通过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以“新发展理念”为内核引领,以“公园城市”为形态表达,以建好“示范区”为责任担当。作为新发展理念的忠诚拥护者、坚定践行者,成都在发展理念、价值判断、政策设计、路径选择上,始终坚持新思想引领,新理念导航。

  主持参与包括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珠三角城市协同发展等多个重大区域规划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长年关注成都,谈及“为什么观察成都”,李晓江给出的理由是,成都是少有的,“除首都之外,主动通过城市规划布局来纾解城市人口的一座城市。”

  在成都看来,城市空间既是城市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物理承载,也是对城市能级、品质、气质、品格进行塑形的载体。城市空间布局,是城市发展的基本问题,亦是当下提升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所必须倚仗的永续条件。

  02

  重塑格局

  “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一切人类活动所需要的因素。”这是马克思的精辟论述。城市空间的形成有其自身规律,只有认识规律、尊重规律、按照规律办事,才能把握工作的逻辑起点和实践要求。

  “未来导向性”是规划的本质特征。规划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在“可能的未来”中实现“想要的未来”。城市的空间谋划,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过去和现在的认识基础之上,必须是在预见未来的判断上反观当下。

  过去10年,成都年均增加常住人口37万,预计2035年常住人口将达2100万;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在2014年就达到了20000人/平方公里,远超世界高密度城市15000人/平方公里的门槛标准。

  面向未来,打破盆地束缚、跨越龙泉山脉,推动城市向东发展,是成都破解现实环境资源约束,打开城市永续发展空间的现实选择。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的重大论断,顺应极核城市的形成逻辑,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全面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提出“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推动人口经济空间布局与资源环境禀赋相适应,推动城市跨越龙泉山向东发展,实现了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的千年之变。

 

(转载)发展理念指引下的城市实践与探索②城市空间的密码

2020年5月6日上午10时,龙泉山下,沱江之畔,成都东部新区举行正式授牌仪式。未来,规划面积729平方公里、管理面积920平方公里的东部新区,将承载800万人口,成为成渝发展主轴上的动力源。成都向东,将在更广范围内集聚调配资源,向更大空间提供服务辐射。

 

  地理屏障被打开,迎来的是更加广阔的天地。“窗含西岭千秋雪”描写的是古老成都的情景,未来的诗人会不会吟出“西望龙泉万里云”的诗来呢?

  03

  赋能未来              

  善谋一域,首谋全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党中央着眼“两个大局”、新发展格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城市发展争先进位与国家战略落地生根,两者如何相得益彰?如何为破除圈层发展惯性和资源环境约束提供更广阔的回旋场域?

  于成都而言,依然需要把握经济圈空间演化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规律,在落实国家战略、实现成渝相向发展的空间表达上,回答好几个问题。

  · 区域协调,如何联动“内”与“外”?

  新的空间格局必须挺出“内循环”,体现“强节点意识”,放到国家版图、世界地图中去,从空间上率先突破,使成都在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进程中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心节点和战略链接”。

  围绕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战略腹地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门户枢纽,必须推动城市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有效承接开放功能。围绕“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定位,必须推动成渝相向发展,坚定不移推动成都跨越龙泉山发展。围绕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走深走实,必须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探索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

  · 市域互动,十个指头如何“弹好钢琴”?

  跨越龙泉山,成都的单核带动格局正拓展为广域带动,市域空间必须主动为承接未来人口更大规模地流动集聚做好准备,需要基于一种系统性思维谋划布局,担纲“节点”,为未来发展夯实空间基础。

  打开这张“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的市域空间结构图,我们将清晰看到:龙泉山,将建设成为联动“两翼”的城市森林公园﹔西翼中心城区,将建设成为承载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的核心区;东翼东进区域,将建设成为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国际空港门户枢纽、成渝相向发展的新兴极核、引领新经济发展的产业新城、彰显天府文化的东部家园。

  · 差异治理,“增”与“减”怎样精算?

  核心城市的价值在于能够向外赋能,成都各区域之间,首先要能够相互赋能。不仅仅是在不同区域再造几个热点区域,更是破解整座城市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升整座城市的能级。

  向东,地铁18号线和19号线双线挺进,龙泉山丹景台开启城市之眼,重大产业化项目密集落户东部新区,增量发展所指,是高起点规划建设以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基地为战略支撑的现代化未来新城。

  向南,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成都基地落户天府新区,阿里云西部云计算中心及数据服务基地分别选址成都未来科技城和东部新区简州新城,通过适度增加建设用地规模,整体形成“两区一城”协同发展格局,这里正加快建设全市综合性副中心。

  向西,彭州鱼凫湿地变荒河滩为亲水乐园,大邑游雪山、泡温泉、享康养迭代升级,减量发展的同时,农林文旅体融合发展水平正不断提升。

  向北,锻造航空产业链、发展临港产业做强产业硬核支撑力,173万平方米高品质科创空间加快建设,通过增存并重发展,这里正加快建设链接欧亚的陆港门户枢纽、产贸结合的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转载)发展理念指引下的城市实践与探索②城市空间的密码

 

  回到城中心,从“三圣花乡全面焕新”到“一环路市井生活圈全新亮相”,从绿道建设到点亮锦江,优化存量发展的举措各异,却殊途同归: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

  以主体功能区战略为牵引,坚持拓展增量空间与集约优化存量空间并举,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上久久为功,一个以公园城市为特质、志在闯出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化之路的成都,正一路疾行。

  如果说空间架构就像城市骨骼,城市经济就是“大动脉”。全球城市竞争赛道日益激烈,如何在产业升级赛道赶超突围,如何领跑新赛道?敬请关注第三篇——《新赛道上加速跑》。(段后雷 沈山 朱仑 何晓蓉 陈伟 马玉宝 刘金陈)

编辑:冯巧凤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